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该课程属于 南京师大2020级地理科学师范二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一、地理课程性质

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

2.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版

综合性、地域性(区域性)

3.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

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区域性

1.重视使用地图,培养地域空间感知能力

2.突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本质联系,提升区域特征的把握能力

3.重视综合思维训练,形成区域综合分析方法论

三、综合性

1.从研究对象来看,地理学研究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

2.从研究领域来看,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体系交叉的产物,涵盖大气、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生物、生态、能源、人口、经济等诸多学科。

初中2011年版:增加了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三个育人要求,

高中实验版:综合性、地域性与地理学性质一脉相承

高中2017年版:全面改为育人素养

乡土地理的最小范围为县级

当地社区可用于校本课程

收集地图素材(高清,有审图号)

中学中的交叉: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气象气候,人口,经济,旅游

[展开全文]

1.散发着学科的魅力:地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富有情趣的,教师应通过各种媒体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真实的、前沿的案例材料,这些地理案例不仅来自于课本,还来源于师生的经历、真实的世界以及虚拟的网络。同时,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应早日走进地理课堂,使得课堂成为可供选择的“信息超市”,引导着学生去探究地理科学的无穷奥秘。
2.散发着田园的气息: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将“知”渗透于“行”的过程中,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工厂与农田,走进社区与博物馆,通过“田野调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认识、体验地理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关心着全球的发展:地理课堂应该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养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弘扬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精神,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引导学生思考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和承担他们从本区到全球规模行动的责任,所以,一节地理好课应该具有多元的视角,在政治、社会、伦理、审美和环境教育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蕴含着包容的智慧:教师的职责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励思考;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分享着学生发现的惊喜。这就需要一个注重人文关怀的课堂,学生敢问、敢答、敢辩论、善问、善答、善辩论。
5.洋溢着快乐的成功:地理课堂的重心应转变为一个个激发学生探究的真问题,学生们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兴趣、合作的欢愉、成功的体验。

[展开全文]

学生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富有情趣的 我们应该通过媒体给学生提供大量的 真实的 前沿的案例材料。

美好和谐的地理课堂散发田园的气息,鼓励深入地理环境的实践和调查,我们要尽量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工厂与田地 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认识,体验地理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地理课堂不仅交给学生的是地理知识与技能,还应该是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对本国发展以及世界发展的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

好的课堂不应该只是生硬的传道解惑,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进行心灵的交流,互相认同,互相赞赏,是平等民主的关系,在这样的课堂中,大家畅所欲言,徜徉在地理知识的海洋。

好的课堂也应该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地理技能,而不是仅仅为了高考分数而奋斗。

[展开全文]

第三章 地理课程标准专题解读

[3.1 地理课程性质的领悟]

一、地理课程性质

1.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

2.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板

综合性、地域性(区域性)

3.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区域性的理解

1. 重视使用地图,培养地域空间感知能力

2. 突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本质联系,提升区域特征的把握能力

3. 重视综合思维训练,形成区域综合分析方法论

三、综合性的理解

1. 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

2. 研究领域:地理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体系交叉的产物。

四、区域地理的综合思维模版

[展开全文]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年第3期刊首语——《我心中理想的地理课堂》朱雪梅

(摘录)

· 美好和谐的地理课堂散发着学科的魅力:地理科学的重要性、综合性、实践性;课本、经历、多媒体、数字地区。

· 美好和谐的地理课堂散发着田园的气息:“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走进自然,走进社会。

· 美好和谐的地理课堂关心着全球的发展: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弘扬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精神;可持续发展观;国际全球视野,多元视角。

· 美好和谐的地理课堂蕴含着包容的智慧:情的熏陶,理的启迪;人文关怀;包容、智慧、健康。

· 美好和谐的地理课堂洋溢着成功的快乐:地理思维能力提升,探究能力,学习兴趣。

[展开全文]

3.1 地理课程标准专题解读

3.1.1 地理课程性质的领悟

一、地理课程性质是什么?

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

2、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板

综合性、地域性(、区域性)

3、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区域性

1、重视使用地图,培养地域空间感知能力

2、突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本质联系,提升区域特征的把握能力

3、重视综合思维训练,形成区域综合分析方法论

三、综合性

1、从研究对象看

       地理学研究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

2、从研究领域看

       地理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体系交叉的产物,涵盖大气、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生物、生态、能源、人口、经济等诸多学科。

 

[展开全文]

美好而和谐的地理课堂

1、有学科魅力

①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情趣

②地理素材大量、真实、前沿,来源广泛,从师生经历到真实世界到虚拟网络

2、有田园气息

       知行合一,从课堂走向广阔的自然,在真实环境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有全球视野

①既要教授地理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

②既要培训地理技能,又要弘扬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③既要关注本区域、本国的发展进步,又要引导学生思考国际化、全球化的问题。

4、有包容的智慧

       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思考,鼓励学生敢说、敢问、敢答、敢辩论,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5、有成功的快乐

       成功是指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是要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展开全文]

第三章 地理课程标准专题解读

3.1 地理课程性质的领悟

一、地理课程性质是什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版

综合性、地域性(区域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年版

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如何理解区域性

·重视使用地图,培养地域空间感知能力

·突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本质联系,提升区域特征的把握能力

·重视综合思维训练,形成区域综合分析方法论

三、如何理解综合性

·从研究对象来看,地理学研究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

·从研究领域来看,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体系交叉的产物,涵盖大气、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生物、生态、能源、人口、经济等诸多学科

四、区域地理的综合思维模板

 

[展开全文]

一、地理课程的性质:

  1.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
  2.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版:综合性、地域性(区域性)
  3.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具备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如何理解区域性:

重视使用地图,培养地域空间感知能力;

突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本质联系,提升区域特征的把握能力;

重视综合思维训练,形成区域分析方法论;

  • 从研究对象来看,地理学研究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
  • 从研究领域来看,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体系交叉的产物,涵盖大气、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生物、生态、能源、人口、经济等诸多学科;

 

[展开全文]

1、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情趣。注重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将利用地理学知识处理科学与社会问题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

2、教学媒介:通过各种媒体给学生提供案例材料,这些地理素材不仅来自于课本,还来源于师生的经历、真实的世界以及虚拟的网络

3、现代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走进地理课堂。课堂具有可选择性,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科学的兴趣。

4、教师素养: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带领学生走进自然,通过“田野调查”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认识、体验地理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5、教学视角:地理课堂具有多元的视角,在政治、社会、伦理、审美和环境教育发挥作用。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养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弘扬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精神,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引导学生思考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和承担他们从本区到全球规模行动的责任。

6、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平等与民主的,师生之间共同进步。教师激励思考,具有人文关怀。

7、课程内核:好的课堂具有情的熏陶、理的启迪,是包容、智慧、健康的课堂,能够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究、观察和判别的能力。

 

[展开全文]

一、地理学的应用:

  • 空间开发
  • 气象气候
  • 城乡规划
  • 区域经济
  • 环境生态
  • 国际关系

 

[展开全文]

一、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A.必修课程(国家标准),高一学完;

B.选修课程(校本课程)——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地理学科的学生高二学完。

 

二、地理实践力:

1.地理实践具体指: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人文地理的实践调查、室内的地理实验。

2.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的基本价值观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地理科学的属性,地理实践力是基本活动经验,在地理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能力。

带领学生设计地理实践方案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方式。

[展开全文]

四大创新

地理实践力 地理素养形成的实践能力

带领学生在课堂设计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实践具体指代

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

人文地理的实践调查

室内的地理实验

[展开全文]

2017年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国家标准),高一学完;

2.选修课程(校本课程)--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地理学科的学生高二学完。

二、创新提出四大地理核心素养

1.地理实践具体指: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人文地理的实践调查、室内的地理实验。地理实践力是基本活动经验,在地理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能力。带领学生设计地理实践方案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方式。

2.人地协调观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价值观念。

3.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地理科学的属性。

4.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地理学科发展核心素养相互促进。

三、学业质量标准

1.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是抽象化的总体要求(在附录);

2“内容要求”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学业要求”解决“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学业质量”将“程度”按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为四个等级。

四、强调“教—学—评”一体化

1.教学过程注重基于真实情境解决问题

2.情境水平与行为动词的对应关系

3.倡导思维结构评价与表现性评价

五、更加重视地理实践力培养

1.地理实践行动能力包括三个方面: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实施活动方案,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展开全文]

必修课程(国家标准),高一学完

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三个模块: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高二选修地理学科的学生学完

四大新特征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的基本价值观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地理科学的属性,地理实践力是基本活动经验,在地理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能力。

带领学生设计地理实践方案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方式。

地理学科特有的实践活动:自然地理的野外考察,人文地理的社会调查,地理实验。

 

 

[展开全文]

人地协调观:地理环境综合观;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

 

03年-17年

[展开全文]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整体观、人地协调观、资源观、环境观

三维:过程与方法、情感、知识

实践:自然野外、人文调查、地理实验

[展开全文]

一、课程标准建国后称大纲(借鉴苏联);新课改后称课程标准;教师资格证考试参考2003年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二、1978-1990年的恢复期

1.我国百废待兴,与西方差距过大,教育要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培养投身于现代化主义建设的人才,课程大纲的颁布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2.双基培养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1991-2000年寻变期

1.人地协调观渗透到整个地理教学过程当中,不在只是强调基础知识,更加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教学方法在反思中走向多元,不在只停留在单一的讲授法。

2.地理观念培养:人地协调观念、可持续发展观、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

四、2001年以来的创新期

1.双基目标改变成三维mu b 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再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基于标准开展教学,基于标准进行教学评价

3.教学方法倡导百花齐放,以模式创新为主导

 

[展开全文]

78-90年 百废待兴 与西方差距过大 教育要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培养投身于现代化主义建设的人才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地理环境整体观 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人口观

[展开全文]

建国前称

建国后称大纲(借鉴苏联)

新课改后称课程标准

教师资格证考试参考2003年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1978-1990年的恢复期:培养现代化建设下的人才,课程大纲的颁布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地理学科主要是培养读图用图的技能)

1991-2000的寻变期:人地协调观渗透到整个地理教学过程当中,不在只是强调基础知识,更加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教学方法在反思中走向多元,不在只停留在单一的讲授法。

地理观念培养:人地协调观念、可持续发展观、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

2001年以来的创新期:基于标准开展教学,基于标准进行教学评价,

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教学方法倡导百花齐放,以模式创新为主导

 

[展开全文]
isCourseTeacher=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teachers

课程设计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characteristic

课程特色

讨论(15)
图文 / 游戏(22)
文档(24)
下载资料(7)
PPT(25)
考试(7)
音频(1)
视频(9)
作业(1)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newestStudents
widget.renderType=include
widget.uri=course/widgets/student-activity.html.tw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