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该课程属于 南京师大2020级地理科学师范二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3.4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SOLO分类评价理论

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扩展结构(能力从低到高)

二、地理与人目标变革的时代背景

观点1:社会经济新发展赋予地理赋予地理课程的新使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体现国家意志,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素养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将国家重大战略与成就作为课程资源

扩宽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态势

·理解我国发展的空间格局与区位条件

·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直面环境问题挑战建设美丽中国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将典型的环境问题作为案例进行深刻剖析

·将人地协调观培养作为核心目标

观点2:地理科学新发展描绘地理课程的新蓝图

研究范式:从过去对地理学的只是描述,到格局与过程耦合、发展,到对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

研究方法:从以记述性为主的定性描述发展到综合性、定量化表达

研究主题:从”多元“走向”系统“,以地球表层系统为重点,分子和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研究空间:从区域小尺度扩大到全球尺度,加强国际合作

研究手段:从地理信息技术到基于大数据应用地理信息服务,精准化、体系化、实用化

观点3:国家教育政策指明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

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碱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教学装备: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推进数字教材应用

课程目标: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核心素养(课程素养)

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

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地关系评估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区域特征分析、区域认知方法、区域发展评估

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实践活动信息获取、实践活动方案设计、实践活动组织实施

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人地协调观:

①能够结合简单、熟悉的地理事象,认识人类活动要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开展;能够简单辨识人们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说明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方式及其带来的影响。
②能够结合给定的地理事象,理解人类影响地理环境的主要方式,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认识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③能够结合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方式和强度;理解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满足人类需要的潜力及有限性。
④能够通过对现实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简要分析,理解区域中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评价分析人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思维:

①能够说出生活中常见地理事象所包含的相关要素,并能从两个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②能够对给定的地理事象,从多个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够结合时空变化,对其发生、发展进行分析,给出简要的地域性解释。

③能够对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综合各要素,系统分析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时空综合维度对其发生、发展和演化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地域性解释。

④能够对现实中地理事象,如自然环境的变化、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问题等,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分析思路,对其进行系统性、地域性的解释。

区域认知:

①能够根据提示,将简单、熟悉的地理事象置于特定区域中加以认识;能够认识和归纳区域特征。

②能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给定简单地理事象,收集整理区域重要的信息;能够简单解释区域开发利用方面决策的得失。

③能够结合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从空间—区域尺度、区域特征、区域联系等认识区域;能够为赞同或质疑某一区域决策提出相关论据。

④能够对现实中的区域地理问题,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能够较全面地评析某一区域决策的得失,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

地理实践力:
①能够进行初步的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简单信息,有探索问题的兴趣;能够借助他人的帮助使用地理工具,设计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能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想法,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并寻找方法。

②能够进行细微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信息,有探索问题的兴趣;能够与他人合作使用地理工具,设计和实施较复杂的地理实践活动,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有自己的想法,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③能够进行分类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较复杂的信息,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能与他人合作设计和实施较复杂的地理实践活动,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能够有自己的想法,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④能够进行较系统的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复杂的信息,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能独立设计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能够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五、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划分

 

[展开全文]

[3.3 地理教学目标的确立]

一、理论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1. 观点: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与课程实施的归宿

2. 布卢姆认知目标二维分类(认知过程维度、知识维度)

二、辨析目标的相关概念

① 地理课课程目标:地理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基本准则,是通过地理课程实施期望学生所达到的地理素养。

② 地理教学目标:用以检测地理教与学效果的衡量标准,是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与具体的教学活动所提出的要求。

三、地理课程目标的发展

① 双基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②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③ 核心素养目标: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四、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① 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基础、教师能力、教学媒体...

② 教学目标包含要素:行为主体(指学生,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常被隐去)、行为动词(对学习者提出“做什么”的要求,明确了学习方式)、行为内容、行为条件、行为标准

[展开全文]

一、理论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来源于泰勒原理
观点: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与课程实施的归宿
1956: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从底到顶)
2001: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事实性知识:南京分布的植被类型

概念性认知:抽象事实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怎么形成知识,侧重于过程和方法。画自然带分布图

元认知知识:对成因的分析。由于热量差异导致五带分布。


三、课程目标的发展
双基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比较割裂)
核心素养目标:人地协调观、区域认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都是三个维度的融合,有了更鲜明的地理学科特点)


四、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影响因素: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基础、教学能力、教学媒体
如何确定与表达:
①行为主体:学生,以生为主,在目标表述中常被隐去(已被默认)
②行为动词:对学习者提出“做什么”的要求,明确了学习方式
③行为内容
④行为条件
⑤行为标准/行为结果


案例1:
这个写作方式不错

行为动词:讨论分析列表比较

行为条件:利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与人口增长模式

行为结果:列表加以表示

结合已有知识与实例,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说明不一定五要素都齐全)

案例2:
改案例很重要
存在问题: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行为主体应该保持一致
②过程与方法太空泛,与这节课关联不大,不属于教学目标
③三个维度太分散太割裂
④缺少行为条件

案例3(三维写作方式):
优点:清晰;缺点:稍有分割,可能会有重复

案例4:
提升人地协调观素养
综合思维常是总结分析(水平四)
区域认知涉及到不同的区域尺度

案例1、3、4是三种撰写教学目标的方式

[展开全文]

程序性知识:具体的操作步骤

元认知知识:成因的分析

地理课程目标:国家制定

育人价值观的转变:人本主义思想的引入,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重视观念的养成

核心素养目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价值观,每一个都是三维目标的融合,更具有地理特色

教学目标的确立

行为导向(以生为本)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内容、行为条件、行为标准(或行为结果)

案例2

行为主体前后不一致,行为动词使用不当、太过于单一,结构不规范,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

行为动词的使用需点明方向,指明学习程度、思维要求

[展开全文]

布卢姆之前是泰勒提出目标分类学

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是一种包含关系

育人价值观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双基目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慢慢更加有地理学科的属性,育人价值观发生根本性转变

教学目标怎么写:第一,行为主体(学生)。第二,行为动词。应用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教学的词语。第三,行为内容。第四,行为条件。比如在生活中,第五,行为标准。

例子,利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与人口增长模式图、结合已有知识与实例是行为条件。

[展开全文]

P2 教育目标分类最早由泰勒提出

现在对学生的培养重视创造力,钱学森之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知识领会运用是低阶;记忆理解应用是低阶;分析综合评价是高阶;分析评价创造是高阶;

P3

事实性知识:南京分布的植被类型

概念性认知:抽象事实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怎么形成知识,侧重于过程和方法。画自然带分布图

元认知知识:对成因的分析。由于热量差异导致五带分布。

P5理解水平层次:解释成因,结合实例分析。将常见的矿物进行分类

P7分析:探求成因

P8评价:基于某种标准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P11育人价值观由重视知识技能到重视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能力。重视环境观,人地协调观等对人终身成长有影响的能力。

P12课标要求最重要

P13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P15行为动词:讨论分析列表比较

行为条件:利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与人口增长模式

行为结果:列表加以表示

行为条件:利用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统计图

行为内容:说出世界不同的。。。

行为结果: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P16教学目标不够的地方

1、缺少行为条件

2、行为动词单调,都是了解,最低要求

3、行为主体不一致,有学生有老师,最好都以学生为主体

4、结构问题

5、太空泛,与本节课学习关系不大,不是教学目标

P17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较好的知道知识应该掌握的程度,利于理解

知识与技能是知识载体是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最终目标,层层递进,优点:清晰,有条理。问题:稍有分割,内容重复,比较啰嗦

 

[展开全文]

一、理论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卢姆——泰勒

行为动词——教学目标撰写的水平

第一阶:记忆、理解、应用

第二阶:分析、评价、创造

事实性知识:南京分布的植被类型

概念性认知:抽象事实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怎么形成正确的认知,具体操作步骤,更侧重过程、方法

元认知知识:怎么形成这样的变化,成因的归纳

二、辨析目标的相关概念

地理课程目标-国家制定

地理教学目标-衡量标准

课程目标发展体现育人价值观的转变: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培养能力->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融合、更加鲜明的地理学科的属性)

四、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具体

行为主体-学生 需前后一致

行为动词

行为内容-知识

行为条件

行为标准/结果-最终要达到的结果

P16教学目标不够的地方

1、缺少行为条件

2、行为动词单调,都是了解,最低要求

3、行为主体不一致,有学生有老师,最好都以学生为主体

4、结构问题

5、太空泛,与本节课学习关系不大,不是教学目标

[展开全文]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源自于泰勒

一、行为动词的应用:1、记忆(识别:自然带名称、回忆)

2、理解(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的含义、举例: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差异、分类:常见矿物分类、总结、推断:预测、比较、说明)

3、应用(执行:、实施)运用示意图、运用地球仪理解地球形状

4、分析:(区别、组织、归因)运用图表分析某物选址原因

5、评价(检查、评论)

6、创造(产生、计划、生成):创造

二、地理教育目标>地理课程目标>地理课堂教学目标

三、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转变: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能力型人才

四、教学目标书写(行为导向):行为主体(只能是学生 且可省)+行为动词(布卢姆)+行为内容(知识),行为条件(在生活中)+行为结果(学习的最终结果) 

[展开全文]

用目标去引导具体教学(防止形同虚设)

泰勒原理

课程标准作为最低目标,要求更多为低层次

核心素养将三维目标融合,不再割据

教学目标要具备具体的教学指导作用,为教师、为学生

。。。。。。提升人地协调观素养

项目驱动 作品导向 跨学科 小组合作 实践性

[展开全文]

重点:学会设计地理课堂教学目标。

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老师:泰勒,泰勒原理)

1956: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001: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重视创造性思维)

17版地理课程标准主要要求前三级

双基是三维的其中一个维度,核心素养是三维的融合,包括了基本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

前三位: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基础

教学目标:

(1)行为主体:学生(以人为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2)行为动词:准确选择行为动词(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

(3)行为内容、行为条件、行为标准(行为目标)

案例2:行为主体不统一(应该是学生)、行为条件严重欠缺,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行为目标割裂。

启示:一定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

 

案例4

(1)……,培养提高人地协调观

 

[展开全文]

前言:

最重要的是设计地理课程教学目标

可以把目标用作课程评价标准

对教学原理掌握得好才能写出好的目标 目标要与下面的课程进行对应 不能是两张皮

一、理论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记忆)

1.布卢姆教育目标是基于泰勒的提出来的

2.从低到高的能力、思维要求(图)

3.认识过程维度知识维度:

  • 事实性知识:识记
  • 概念性知识:理解应用,结构化和系统化的知识,内涵、规律、学术性的
  • 程序性知识:具体的操作步骤,侧重于过程和方法
  • 元认知知识:创造

二、辨析目标的相关概念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地理课程目标→地理教育目标

地理课课程目标是指地理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基本准则,是通过地理课程实施期望学生所达到的地理素养。

地理教学目标是用以检测地理教与学效果的衡量标准,是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与具体的教学活动所提出的要求。

三、地理课程目标的发展

①双基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载体)、过程与方法(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高要求)(包括双基目标,能力、以人为本的思想)

③核心素养目标: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是三维目标的升级,更看重通过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学有用的知识,是三维目标的融合,更有地理学科的鲜明属性)

四、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①影响教学目标的因素:课标要求、教师能力、学生认知基础、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确定与表达地理课题教学目标:

②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行为内容+行为条件+行为标准

③行为主体,指学生,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常被隐去。

④行为动词,对学习者提出“做什么”的要求,明确了学习方式。

[展开全文]
 

地理教学目标的确立

一、理论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观点: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与课程实施的归宿

·布卢姆认知目标二维分类(认知过程维度、知识维度)

二、辨析目标的相关概念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地理课程目标→地理教育目标

地理课课程目标是指地理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基本准则,是通过地理课程实施期望学生所达到的地理素养。

地理教学目标是用以检测地理教与学效果的衡量标准,是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与具体的教学活动所提出的要求。

三、地理课程目标的发展

①双基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③核心素养目标: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四、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①教学目标:教师能力、学生认知基础、课标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②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内容+行为条件+行为标准

③行为主体,指学生,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常被隐去。

④行为动词,对学习者提出“做什么”的要求,明确了学习方式。

[展开全文]

3.3地理教学目标的确立
一、理论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和课程实施的归宿
布卢姆新认识目标二维分类
二、辨析目标的相关概念
•地理课程目标是指地理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基本准则,是通过地理课程实施期望学生所达到的地理素养。
•地理教学目标是用以检测地理教与学效果的衡量标准,是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与具体的教学活动所提出的要求。
三、地理课程目标的发展
双基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核心素养目标:人地协调观,区域认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四、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师能力,学生认识基础,课表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行为主体,应该指学生,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目
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常被隐去;
•行为动词,对学习者提出“做什么”的要求,明确了学习方式;
 

[展开全文]

3.3 地理教学目标的确立

一、理论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观点: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与课程实施的归宿

·布卢姆认知目标二维分类(认知过程维度、知识维度)

二、辨析目标的相关概念

①地理课课程目标是指地理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基本准则,是通过地理课程实施期望学生所达到的地理素养。

②地理教学目标是用以检测地理教与学效果的衡量标准,是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与具体的教学活动所提出的要求。

三、地理课程目标的发展

①双基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③核心素养目标: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四、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①教学目标:教师能力、学生认知基础、课标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②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内容+行为条件+行为标准

③行为主体,指学生,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常被隐去。

④行为动词,对学习者提出“做什么”的要求,明确了学习方式。

[展开全文]

教学评要具有一致性。

学会使用google earth作为教学软件

网站:镝数图表

“用真实世界的资料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建议:基于主题式项目任务,融合应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对话讨论、参与体验、演讲辩论、问题解决、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合作探究、演示实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有机结合。

[展开全文]

 

3.2 地理课程理念的建构

一、地理课程理念的变化

1.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

①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②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③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2.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①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②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③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④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⑤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3.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

①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② 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③ 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④ 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二、地理课程理念的构建

三、如何理解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① 地理知识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②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不仅包括学生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也包括学生通过媒体渠道获取的地理信息。

③ 掌握生活中常用的地理技能,提高生活的质量与生存的能力。

“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是生活体验与地理科学的有机整合:

①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与现象创设教学情境

② 利用地理原理阐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

③ 利用探究活动训练生活需要的地理技能

④ 用真实世界的资料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四、如何理解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① 学习必备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区域认知

② 掌握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③ 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

* 为未来生存而学习——学会倾听、质疑、阅读、思考、讨论、表达、尊重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①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融合应用。

② 对话讨论、参与体验、演讲辩论、问题解决、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合作探究、演示实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有机结合。

[展开全文]

3.2 地理课程理念的建构

一、地理课程理念的变化

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

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②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③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2、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①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②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③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④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⑤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3、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

①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②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③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④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二、地理课程理念的构建

·探究活动任务单

活动1(想一想)→活动2(说一说)→活动3(议一议)

三、如何理解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①地理知识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②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不仅包括学生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也包括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渠道获取的地理信息。

③掌握生活中常用的地理技能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与生存的能力。

“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是生活体验与地理科学的有机整合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与现象创设教学情境

2)利用地理原理阐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

3)利用探究活动训练生活需要的地理技能

4)用真实世界的资料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四、如何理解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①学习必备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区域认知

②掌握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③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

④为未来生存而学习——学会倾听、质疑、阅读、思考、讨论、表达、尊重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融合应用。

②对话讨论、参与体验、演讲辩论、问题解决、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合作探究、演示实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有机结合。

[展开全文]
isCourseTeacher=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teachers

课程设计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characteristic

课程特色

讨论(15)
图文 / 游戏(22)
文档(24)
下载资料(7)
PPT(25)
考试(7)
音频(1)
视频(9)
作业(1)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newestStudents
widget.renderType=include
widget.uri=course/widgets/student-activity.html.tw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