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

“教—学—评—研—管”一致性

该课程属于 2022级学科教学地理专硕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核心的依据:课程标准

有效教学vs高效教学

有效教学 来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教育

家庭教师->产业革命缺少合适的劳动力,学校教育应运而生

高效教学 源于教育官员的报告(是个口号性的概念,而非专业术语)

从目标达成出发,最后回到目标达成

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 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制定评价标准

评价对象、学业质量水平(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达到的最终目标)、

③学校的校情

④评价者自身水平

目标制定要指导学生学习行为,具有可测评性

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结果

综合思维:各个圈层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帮助指定地震防御的科学措施

地理实践力:在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的活动中体系 设计地震波传播演示实验,模拟纵波与横波的传播(弹簧)

参考:

①借助弹簧等材料,设计纵波、横波传播规律实验,阐释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准确说出分界线,培养地理实践力。

②通过实验及阅读(……)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位置关系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

目标如何转化为评价标准?

评价优先 “评-学-教”一致性

地理核心素养

评价标准

生生互评

自我评价

地理实践力

寻找合适的实验素材

 

 

设计的演示实验科学可操作

 

 

综合思维

准确说出三大圈层的名称与位置关系

 

 

准确描述纵波与横波的特征

 

 

人地协调观

知道纵波与横波的传播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的分类:

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

条件性知识(专业知识之外)

程序性知识(操作知识)

元认知知识(认知的认知,分析原理)

 

[展开全文]

•制定地理测评fa an gan主要依据:课程标准

•“高校教学”

•“目标既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源于:泰勒 “目标本位”的评价模式

•课程目标:双基(基本知识、技能)——三维目标——核心素养

例子: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条件),能准确说出(动词)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位置关系与基本形态特征(结果)

2)通过(观察模型)读图和析图,能独立绘制(高于课标基本要求,但可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3)人地协调观:通过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地震对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注:地理实践力:开展考察、调查设计实验模拟横波、纵波传播的规律。

可测评性不够

学习目标: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结果

优化后:

1)借助弹簧等材料设计纵波、横波传播规律的实验,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准确说出分界线,培养地理实践力。

2)通过实验及阅读地球圈层示意图(或者观察地球圈层结构模型),能够说明地球内部三大圈层的位置关系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学可能开展的活动:实验、模拟演示活动、读图活动、案例分析活动)

[展开全文]

第一批:浙江、上海,旧课标旧教材

第二批:北京、天津、山东、海南

[展开全文]

旧试题以地名+物产为主

张亚南

2001年江苏地理高考的形式为文综

正态分布反映出试题难度适中

跑班制代表学校:北京十一学校 *贵

[展开全文]

校长重要工作是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主要由教师做

案例—(归纳)—结论

证据—(演绎)—观点

 

 

 

 

[展开全文]

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

(校长应重视:教师素质、生源质量、课程建设)

2.考试评价改革

•振兴时期

•回落时期

•创新时期:新课改 一纲多本

•深化时期: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地理新高考(17年浙江、上海)

3.高分段物化选的多、地理在各个分数段都比较多(六科考生高考成绩分布图)

4.评价的最终目的: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改(课程改革)

 

[展开全文]

1.试题讲评:

  • 考什么——知识点、内容要求
  • 为什么考——核心素养及水平、考察能力
  • 用好试题情境材料、一境到底、纠错、尝试命题

以评促教,促学,促改(课程改革)

“苹果树”记录成长的功能

 

[展开全文]

试题讲评:

考什么——知识点、内容要求

为什么考——核心素养及水平、考察能力

用好试题情境材料

一境到底、纠错、尝试命题

 

[展开全文]

试题讲评:考什么—知识点(内容要求);为什么—核心素养及水平、考查能力;情景资料应用(一境多用:学生纠错、尝试重新命题)

发展性评价(补充):建立促进学校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学校的重心任务:课程建设

考试评价改革(演绎法):

案例——结论(归纳法)

结论——案例(演绎法)

高考的历史回顾

振兴时期:全国一张地理试卷;考察内容:地名加财产

回落时期:取消地理与生物考试(张亚南在此期间仍坚持命制地理高考试题)

创新时期:恢复地理高考

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改

[展开全文]

标准参照测试:达到一定标准即合格,没有数量限制,如学业水平测试。

常模参照测试:群体中进行排序,具有选拔性,要考虑参加测试的总数量,如高考、竞赛等。

[展开全文]

1.地理教育评价概念含义包括:评价依据、评价方法、评价对象、评价目的等

评价是一种活动 (“评价即教学”)

2.评价vs评估

  • 学校星级评估(二星、三星、四星、高品质学校)
  • 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 评价与评估都有价值判断
  • 评价更注重基于过程的价值判断,评估是做出是否达标的诊断,并且给未来发展给予建议(结果)
  • 评价更侧重于理论支撑(solo分类理论、布鲁姆目标分类学),评估更侧重实际的认识

2.教学评价(教和学)与教育评价(绩效、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

3.教学评价与课程评价(所有学习的进程总合)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的实施环节(大课程观) 也可以理解为课程是具体的一个课时

  • 观点一:课程是所有学习进程的综合(大部分学者的观点),课程评价的范畴包括教学评价
  • 观点二:课程是由多个课时组成,教学评价>课程评价
  • 总体来说,课程观比教学观概念更大

4.教学评价是针对教师和学生 学业评价是学生的学习评价

  • 综合素养评价 全面评价——“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 地理学业评价(智力中的一小部分)
  • 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学业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包括了学业评价

5.甄别性评价(好与差)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差异 在实际中二者紧密结合 缺一不可

6.诊断性评价(前测)、过程性评价(形成性)、终结性评价(结果)(评价的实施时间)

7.课堂教学评价(教的评价+学的评价)观察教师、观察学生

 

[展开全文]

评价即教学;评价是活动

评价: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更强调过程的价值判断(定性、定量);侧重于理论的支撑(solo分类理论)

评估:学校星级评估;是否达标的诊断,给出未来发展的建议;更侧重于实物的评估(对原理支撑没有要求)

教学评价:教与学的评价

教育评价:最上位的概念

教学评价:课程评价中实施的评价;

课程评价:两个观点:大课程观,课程是所有学习的总和,概念更高位(更广泛认识);课程是由一节节课堂所组成的,是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学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学业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综合素养评价(全面的评价,五育并举,地理学业评价只属于智育中的一部分)课程标准中所谈的评价即学业评价,(学业)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与学业评价:大课程观课程评价高位于学业评价

发展性评价:期望的理念

甄别性评价:区别好与差,

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是理念性评价概念,两者从理念上进行区分

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根据评价实施的时间线进行区分,差异:

诊断性评价:前测

过程性评价:形成性

终结性评价:结果

课堂教学评价与课外实践评价:按照评价发生的场域

课堂教学评价:教的评价:观察教师教的效果;学生的评价:观察学生学习的态度

教学评价包括课堂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存在交叉

常模参照测试:在群体中,根据参考的样本,进行排序,具有选拔性(考虑参考的总数量):高考、竞赛

 

[展开全文]

“评价即教学”

评价是渗透过程,侧重于理论支撑。

评估是对于是否达标的判断,对未来发展给出建议,侧重于实际。

教育评价最为上位,其次是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

学业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素养评价、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地理学业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观察教师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学习态度,可通过课堂测验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

标准参照测试:达标、合格

常模参照测试:选拔性、排序

讲评试卷:考什么?了解知识点以及考察的内容要求

为什么考?核心素养及水平+能力

试卷讲评课拓展可以充分挖掘试卷中的情境材料→一境多用

 

[展开全文]

评价: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工具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组成要素和活动过程(全过程)

价值判断+改进实施

评价是一种活动 (“评价即教学”)

·评价vs评估

学校星级评估(二星、三星、四星、高品质学校)

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评价与评估都有价值判断

评价更注重基于过程的价值判断,评估是做出是否达标的诊断,并且给未来发展给予建议(结果)

评价更侧重于理论支撑(solo分类理论、布鲁姆目标分类学),评估更侧重实际的认识

教学评价(教和学)与教育评价(绩效、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

教学评价与课程评价(所有学习的进程总合)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的实施环节(大课程观) 也可以理解为课程是具体的一个课时

教学评价是针对教师和学生 学业评价是学生的学习评价

综合素养评价 全面评价——“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地理学业评价(智力中的一小部分)

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学业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包括了学业评价

甄别性评价(好与差)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差异 在实际中二者紧密结合 缺一不可

诊断性评价(前测)、过程性评价(形成性)、终结性评价(结果)(评价的实施时间)

课堂教学评价(教的评价+学的评价)观察教师、观察学生

学业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的概念相交叉

标准参照测试(合格考)与常模参照测试(群体、排序 要考虑总数量 高考)

 

 

[展开全文]

地理教育评价概念含义包括:评价依据、评价方法、评价对象、评价目的等

评价是价值判断,评估是对是否达标的判断,给未来提供发展建议。

评价侧重有理论支撑,评估更侧重实务型。

观点一:课程是所有学习进程的综合(大部分学者的观点)

课程评价的范畴包括教学评价

观点二:课程是由多个课时组成

教学评价>课程评价

总体来说,课程观比教学观概念更大

教学评价包括学业评价

评价指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价,全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地理学业评价只属于智育评价

发展性评价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对一堂课而言

诊断性评价——前测

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学练结合

终结性评价——学习结果评价

根据场所分为课堂教学评价与课外实践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

标准参照测试:达到一定标准即合格,没有数量限制,如学业水平测试。

常模参照测试:用群体测试,选拔性、排序(将受测者的表现与该团体中其他受测者相比较,从而区分不同的受测者,确定每个受测者的心理水平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比如前15%是一等奖

教师资格证考试分数不是拿到的真实分数,是经过换算得到的分数(是标准化测试,又是经过换算的常模参照测试)

 

 

 

 

 

 

[展开全文]

1.要素:评价标准、评价工具、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提出改进课程实施活动(评价即教学)

2.评价与评估

•评估(做出是否达标的诊断,给出未来发展的建议,注重结果。)

•评价(注重理论的支撑)

3.教育评价与课程评价

•大课程观(课程看成一个宏观系统来看,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中实施的评价之一。)

4.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

•教学评价(评价对象:教师、学生)

•学业评价(评价对象:学生学习质量)

•综合素养评价(地理学业评价:全面—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课程标准中,(学业)评价建议

5.甄别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

•甄别性评价(评价好与坏,诊断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6.诊断性评价(前测)、过程性评价(过程性)、终结性评价(结果)

7.课堂教学评价、课外实践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教的评价与学的评价,教师教的效果与学生学习态度、质量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

8.标准参照测试、常模参照测试

•标准参照测试(达标测试)

•常模参照测试(选拔性测试,排序)

 

 

 

[展开全文]
isCourseTeacher=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teachers

课程设计

专家
讲师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characteristic

课程特色

考试(5)
图文 / 游戏(6)
讨论(14)
PPT(14)
视频(9)
文档(16)
下载资料(5)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newestStudents
widget.renderType=include
widget.uri=course/widgets/student-activity.html.tw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