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大2020级地理科学师范二班

南京师大2020级地理科学师范二班 扫二维码继续学习 二维码时效为48小时

(38评价)

一、相关概念辨析

  • 教学方式: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以教师为主体的方法与方式:讲授、创设情境、观察、提问、布置任务、演示实验、点评、组织评议等

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与方式:听讲、自学、讨论、实验、表演、交流、评议、合作完成任务等

  • 教学手段:教学中所运用的媒体与教具
  • 教学方法: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以教师为主体的方法与方式: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式教学、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混合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

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与方式:讨论法、情境式教学、问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混合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

  • 教学模式: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与程序

二、学习成效金字塔

教的方法永远服务于学的方法

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 自主学习
  • 合作学习
  • 探究学习

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新要求

  • 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
  • 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
  • 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
  • 积极推广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 重视问题式教学
  • 加强地理实践
  • 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五、探究式教学方法例举

  1. 混合式教学
  2. 项目式教学
  3. 问题解决式教学
  4. 小组合作式教学
  5. 案例式教学

六、常见的课外实践活动

  • 地理观察
  • 野外考察
  • 教具制作
  • 地理调查
  • 宣传展览

 

 

[展开全文]
10200325邹泽玮 · 2022-06-20 · 0
  • 加强学生教育责任感。(学生:未来的学生)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高中课标2017)

(义务教育)课程核心素养

理论依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

地理环境差异性:图文资料创设情境

教师应合理追问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p3-4学科核心素养概念

p56内涵与表现

p58-59水平划分表(反复读反复理解)

人地协调观: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口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

  • 表现: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关系

区域认知: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 表现:特征分析 、认知方法、发展评估

 综合思维: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 表现: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

地理实践力: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最重视,如研学旅行)

  • 表现:信息获取、方案设计、组织实施

学业质量水平划分:考试命题依据 

命题:给定复杂的情境-答题有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展开全文]
10200251黄英迪 · 2022-06-20 · 0

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属性

地理课程核心素养-获得、教育属性

P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体现的评价理论:SOLO分类评价理论

P3:思维结构的水平

前结构:完全不知道

单点结构:单一要素

多点结构:多要点

关联结构

抽象拓展结构

P5: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带

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不能割裂开来

P25:大洋环流-区域认知

 

 

 

[展开全文]
10200422杨诗羽 · 2022-06-20 · 0

人地协调观:地理环境综合观;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

 

03年-17年

[展开全文]
10200251黄英迪 · 2022-06-20 · 0

辟谣:科学是美国的核心课程,但地理不是,地理只是科学课程的组成部分。美国初中地理教材编写较好。

初中教材《科学探索者》

高中教材《科学发现者》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编写较好,但实施情况较差。

 

价值:更高层次的教育功能与意义。

功能:具体如何运用,工具价值的展开。

 

世界教学改革的共同特点:基于标准的改革。

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取决于一线教师。

[展开全文]
10200251黄英迪 · 2022-06-20 · 0

内涵

加强学生教育责任感-学生

[展开全文]
10200422杨诗羽 · 2022-06-20 · 0

改革六大目标中最大的亮点:教学方法

教师:从讲授式到探究式

学生:从接受式到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

201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

2017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13年版仍在教资考试中要求

主要研究方向:地理教学论(侧重教学实践)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同样重视理论)

 

 

 

[展开全文]
10200251黄英迪 · 2022-06-20 · 0

[2.3 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新特征]

一、四大地理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基本价值观念)

综合思维(基本思想和方法)

区域认知(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实践力(基本活动经验)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全面发展的人:

1.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2.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3.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三、新增课程结构与学业质量标准

四、强调“教—学—评”一体化

1. 教学过程注重基于真是情境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用真实世界的资料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2. 情境水平与行为动词的对应关系

3. 倡导思维结构评价与表现性评价

五、地理实践力培养

地理实践行动能力三方面:

①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

②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

③实施活动方案

 *六、拓展

1.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1992)

2.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2012)

[展开全文]
10200122孙雨涵 · 2022-06-20 · 0

[拓展阅读: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大纲)改革40年]

一、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历史嬗变

1. 教育改革的恢复时期(1978-1990):现代主义思潮下地理教学大纲强调双基培养

2. 教育改革的发展时期(上世纪90年代):科学主义理论主导下地理教学大纲突出正确人地观培养

3. 教育改革的创新时期(21世纪以来):人本主义理论主导下地理课程标准突出全面素质培养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价值诉求

1. 政治价值:地理课程标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2. 科学价值:地理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心智结构特点,突出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

3. 社会价值:地理课程标准渗透正确人地观培养,强调学习内容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4. 工具价值:地理课程标准通过资源建设、教学及评价建议,指明课程实施的方向与标准

三、当前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应用问题及思考

1. 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引价值未得到充分利用

原因:①课程标准研制者站位高,富有理想主义色彩;②一线教师更加关注教科书,带有经验主义倾向。

2. 提升地理课程标准应用意识及能力的建议

建议:①开展地理课程标准的专项培训,提升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同感;②进行地理课程标准的案例式解读,指导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标准;③结合校本需求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赋予课程标准生长的空间。

[展开全文]
10200122孙雨涵 · 2022-06-20 · 0

3.4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SOLO分类评价理论

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扩展结构(能力从低到高)

二、地理与人目标变革的时代背景

观点1:社会经济新发展赋予地理赋予地理课程的新使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体现国家意志,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素养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将国家重大战略与成就作为课程资源

扩宽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态势

·理解我国发展的空间格局与区位条件

·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直面环境问题挑战建设美丽中国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将典型的环境问题作为案例进行深刻剖析

·将人地协调观培养作为核心目标

观点2:地理科学新发展描绘地理课程的新蓝图

研究范式:从过去对地理学的只是描述,到格局与过程耦合、发展,到对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

研究方法:从以记述性为主的定性描述发展到综合性、定量化表达

研究主题:从”多元“走向”系统“,以地球表层系统为重点,分子和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研究空间:从区域小尺度扩大到全球尺度,加强国际合作

研究手段:从地理信息技术到基于大数据应用地理信息服务,精准化、体系化、实用化

观点3:国家教育政策指明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

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碱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教学装备: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推进数字教材应用

课程目标: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核心素养(课程素养)

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

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地关系评估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区域特征分析、区域认知方法、区域发展评估

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实践活动信息获取、实践活动方案设计、实践活动组织实施

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人地协调观:

①能够结合简单、熟悉的地理事象,认识人类活动要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开展;能够简单辨识人们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说明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方式及其带来的影响。
②能够结合给定的地理事象,理解人类影响地理环境的主要方式,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认识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③能够结合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方式和强度;理解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满足人类需要的潜力及有限性。
④能够通过对现实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简要分析,理解区域中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评价分析人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思维:

①能够说出生活中常见地理事象所包含的相关要素,并能从两个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②能够对给定的地理事象,从多个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够结合时空变化,对其发生、发展进行分析,给出简要的地域性解释。

③能够对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综合各要素,系统分析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时空综合维度对其发生、发展和演化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地域性解释。

④能够对现实中地理事象,如自然环境的变化、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问题等,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分析思路,对其进行系统性、地域性的解释。

区域认知:

①能够根据提示,将简单、熟悉的地理事象置于特定区域中加以认识;能够认识和归纳区域特征。

②能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给定简单地理事象,收集整理区域重要的信息;能够简单解释区域开发利用方面决策的得失。

③能够结合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从空间—区域尺度、区域特征、区域联系等认识区域;能够为赞同或质疑某一区域决策提出相关论据。

④能够对现实中的区域地理问题,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能够较全面地评析某一区域决策的得失,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

地理实践力:
①能够进行初步的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简单信息,有探索问题的兴趣;能够借助他人的帮助使用地理工具,设计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能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想法,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并寻找方法。

②能够进行细微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信息,有探索问题的兴趣;能够与他人合作使用地理工具,设计和实施较复杂的地理实践活动,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有自己的想法,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③能够进行分类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较复杂的信息,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能与他人合作设计和实施较复杂的地理实践活动,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能够有自己的想法,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④能够进行较系统的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复杂的信息,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能独立设计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能够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五、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划分

 

[展开全文]
10200133张菁菁 · 2022-06-20 · 0

《我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70年:行动、成就与展望》文献笔记

一、建国70年来我国地理基础教育发展史(四个阶段)

1、师法苏联的改造探索时期(1949-1956年)

2、遭受重创的削弱萎缩时期(1957-1976年)

3、跌宕起伏的恢复振兴时期(1977-2000年)

4、开拓创新的改革深化时期(2001-至今)

二、建国70年来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五个转向)

1、地理教育理念由强化“双基”转向核心素养培育

2、地理教学方法由师本的讲授式转向生本的探究式

3、地理教科书编制由关注事实性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4、地理教学评价由单一的测试性评价转向多元的发展性评价

5、地理教育科研由单一的扁平化研究转向系统的立体化研究

三、地理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五个立足)

1、立足地理教育本质提升学科价值认同感

2、立足学生终身发展转变地理教学理念

3、立足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地理教学模式

4、立足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地理教学评价方式

5、立足学理研究提升地理教育科研水平

[展开全文]
10200122孙雨涵 · 2022-06-20 · 0

重点:学会设计地理课堂教学目标

[展开全文]
10200422杨诗羽 · 2022-06-20 · 0

3.3地理教学目标的确立
一、理论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和课程实施的归宿
布卢姆新认识目标二维分类
二、辨析目标的相关概念
•地理课程目标是指地理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基本准则,是通过地理课程实施期望学生所达到的地理素养。
•地理教学目标是用以检测地理教与学效果的衡量标准,是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与具体的教学活动所提出的要求。
三、地理课程目标的发展
双基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核心素养目标:人地协调观,区域认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四、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师能力,学生认识基础,课表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行为主体,应该指学生,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目
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常被隐去;
•行为动词,对学习者提出“做什么”的要求,明确了学习方式;
 

[展开全文]
10200133张菁菁 · 2022-06-20 · 0

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新特征

地理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基本价值观念

综合思维:基本思想和方法

区域认知: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实践力:基本活动经验

”教-学-评“一体化:

探究性学习就是用真实世界的资料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地理实践行动能力:

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

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

实施活动方案

 

 

[展开全文]
10200422杨诗羽 · 2022-06-20 · 0

我国地理课程标准的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来标准与大纲的特点:

1978-1990年的恢复期:

现代主义思潮下地理教学大纲强调双基培养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991-2000的寻变期:

科学主义理论主导下地理教学大纲突出正确人地观培养

人地协调观、整体观

2001年以来的创新期:

人本主义理论主导下地理课程标准突出全面素质培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j z g

 

 

[展开全文]
10200422杨诗羽 · 2022-06-20 · 0

1.1 课程与地理课程的涵义及分类

一、课程的涵义

1、课程的起源:

①中华之源:功课及其进程

②西方之源:currere—跑道 

③教师通过不同的课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2、课程的涵义

①课程即教材-《大教学论》-夸美纽斯

②课程即活动-《民主与教育》

③课程即经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3、相关人物理论

①皮亚杰-《建构主义》-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②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③加德纳-《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

④泰勒(现代课程之父,开创现代课程评价)-泰勒原理-课程实施过程为: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和综合学习经验、课程内容→评价结果(看目标是否实现)。然后可以根据这些评价再对原有目标进行修正或确定新的目标,重复选择、学习和评价的过程。

⑤凯洛夫教学模式

课程所有教学业及其进程的总和。

二、课程的类型

主要类型有四种:

①按内容分:分科课程,活动课程

②按重要性分:核心课程、外围课程

③按开发主体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④按课程功能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三、地理课程的涵义

1、地理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2、地理课程地理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

3、地理课程包含的要素:地理课标、地理教材、地理教学、地理教学评价

四、地理课程的分类

1、按课程表现形式分:显性地理课程(正式、直接)、隐形地理课程(非强制、易接受)

2、按课程实施要求分:必修地理课程(共同、强制)、选择性必修地理课程(有条件地选择)、选修地理课程(选择性、多样性)

3、按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分:分科地理课程(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综合地理课程(知识的综合性)

4、按课程管理主体分:国家地理课程(强制、统一)、地方地理课程(地方、实用)、校本地理课程(灵活、特色化)

[展开全文]
10200120刘雨桐 · 2022-06-20 · 0

美国教材:科学探索者

价值:意义

功能:作用、怎么去用

基于标准的改革

立德树人

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展开全文]
10200422杨诗羽 · 2022-06-20 · 0

3.2地理课程理念的构建
一、地理课程理念的变化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二、地理课程理念的建构
探究活动任务单
三、如何理解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知识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不仅包括学生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与地理
现象,如天气变化、日月星辰的运动、山川分布、工农业布局
特征、城市变化等,也包括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
渠道获取的地理信息,如汶川地震、重大建设工程、区域冲突、
地理景观介绍等。
•生活中常用的地理技能主要包括正确使用地图、野外观察与
调查、判断方向、天气预测、灾害自救与救助、简要评价环境
质量等,掌握这些技能就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与生存的能力。
“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是生活体验与地理科学的有机整合
•利用生活中的事例与现象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地理原理阐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
•利用探究活动训练生活需要的地理技能
•用真实世界的资料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四、如何理解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学习必备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区域认知)、掌握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行程正确的人地观念(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
为未来生存而学习(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尊重)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融合应用。
•对话讨论、参与体验、演讲辩论、问题解决、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合作探究、演示实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有机结合。

[展开全文]
10200133张菁菁 · 2022-06-20 · 0

第三章 地理课程标准专题解读

3.1 地理课程性质的领悟

一、地理课程性质是什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版

综合性、地域性(区域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年版

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如何理解区域性

·重视使用地图,培养地域空间感知能力

·突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本质联系,提升区域特征的把握能力

·重视综合思维训练,形成区域综合分析方法论

三、如何理解综合性

·从研究对象来看,地理学研究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

·从研究领域来看,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体系交叉的产物,涵盖大气、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生物、生态、能源、人口、经济等诸多学科

四、区域地理的综合思维模板

 

[展开全文]
10200133张菁菁 · 2022-06-20 · 0

前言:

最重要的是设计地理课程教学目标

可以把目标用作课程评价标准

对教学原理掌握得好才能写出好的目标 目标要与下面的课程进行对应 不能是两张皮

一、理论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记忆)

1.布卢姆教育目标是基于泰勒的提出来的

2.从低到高的能力、思维要求(图)

3.认识过程维度知识维度:

  • 事实性知识:识记
  • 概念性知识:理解应用,结构化和系统化的知识,内涵、规律、学术性的
  • 程序性知识:具体的操作步骤,侧重于过程和方法
  • 元认知知识:创造

二、辨析目标的相关概念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地理课程目标→地理教育目标

地理课课程目标是指地理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基本准则,是通过地理课程实施期望学生所达到的地理素养。

地理教学目标是用以检测地理教与学效果的衡量标准,是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与具体的教学活动所提出的要求。

三、地理课程目标的发展

①双基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载体)、过程与方法(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高要求)(包括双基目标,能力、以人为本的思想)

③核心素养目标: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是三维目标的升级,更看重通过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学有用的知识,是三维目标的融合,更有地理学科的鲜明属性)

四、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①影响教学目标的因素:课标要求、教师能力、学生认知基础、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确定与表达地理课题教学目标:

②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行为内容+行为条件+行为标准

③行为主体,指学生,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常被隐去。

④行为动词,对学习者提出“做什么”的要求,明确了学习方式。

[展开全文]
10200313刘睿含 · 2022-06-2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