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该课程属于 南京师大2020级地理科学师范二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重点:学会设计地理课堂教学目标。

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老师:泰勒,泰勒原理)

1956: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001: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重视创造性思维)

17版地理课程标准主要要求前三级

双基是三维的其中一个维度,核心素养是三维的融合,包括了基本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

前三位: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基础

教学目标:

(1)行为主体:学生(以人为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2)行为动词:准确选择行为动词(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

(3)行为内容、行为条件、行为标准(行为目标)

案例2:行为主体不统一(应该是学生)、行为条件严重欠缺,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行为目标割裂。

启示:一定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

 

案例4

(1)……,培养提高人地协调观

 

[展开全文]

1986是第一次将人地关系作为地理课程的主线

2001年第八次课改

一纲一本走向一标多本

统编版教科书有:政治历史语文)人教社)

如何选地理教科书编写团队

有过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

地理科学专业背景,有扎实的地理专业背景

一线特级教师,地理教研员,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

教科书的体系框架(哪些内容,栏目,页码120~130,工具,拓展阅读,情景互动,跨学科链接,思维探索,拓展阅读,素养测评,学习成果评价)

 

育人价值更突出,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教科书。(编写数字教材)大胆创新教科书编排和呈现fan s g h

 

 

[展开全文]

一、课程的涵义

中华之源:功课及其进程

西方之源:currere——跑道

课程即教材,课程即活动,课程即经验。

1、泰勒原理——“现代课程之父”,开创现代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过程: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和综合学习经验、课程内容→评价结果

2、课程:所有教学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

3、地理课程:地理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地理课程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

地理课程包含的要素:地理教学评价、地理课标、地理教材、地理教学

4、按照课程表现形式分:显性地理课程、隐形地理课程;

按课程实施要求分:必修地理课程、选择性必修地理课程、选修地理课程;

按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分:分科地理课程、综合地理课程;

按课程管理主体分:国家地理课程、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地理课程。

[展开全文]

一、1949年以来地理课程发展简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索教育改革时期→文革时期→恢复与发展时期→新课程改革时期

二、改革开放以来地理课程的发展

1、振兴时期: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反正(1978-1992年)

2、回落时期:取消地理高考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1993—2000年)

3、创新时期: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育的深化发展(2001年一现在)

三、基础教育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1、时间

2000年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000年正式启动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研制

2001年初中地理新课程试点实验(38个点)

2012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正式版实施

2017年12月,高中新课标颁布,确立学科核心素养

2018年,新课标在部分省份实施

2、地区

2004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开始实验,实施高中新课程

2005年,江苏省进入实验

2012年,广西收官之实施

3、对比

①教学理念:教师立场的知识传导→学生立场的能力养成

②教学目标:掌握知识与培养爱国精神为主→提升地理科学素养与强化可持续发展观为主

③课程内容:以区域特征描述为核心→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

④教学方式:传授式为主导→探究式为主导

⑤教学评价:测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四、深化高考综合改革

2017年:浙、沪率先实行新高考

2020年:京、津、鲁、琼新高考

2021年:冀、辽、苏、闽、鄂、湘、粤、渝加入新高考队伍

考试科目组合为“3+1+2”: “3”为语文、数学、外语;“1”为物理、历史选择一科;“2”为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选择两科

招生依据: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展开全文]

一、地理教科书改革的历史经纬

恢复振兴时期(1978-1989)-大变革时期(1990-2000)-百花齐放时期(2001至今)

二、地理教科书改革的主要成就

1. 编写体制:由“国定制”“一纲单本”走向“审定制”“一标多本”

2. 内容选择:由“注重双基”到“突出人地关系”再到“基础性、选择性与时代性”

3. 呈现方式:由“文字介绍型表达”到“图文并茂的互动表达”

三、地理教科书建设的未来思考

1.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作为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

2. 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在教科书中显性表达

3. 开展地理学业质量评估是教科书承载的新功能

4. 为学生提供地理学习素材是教书的准确定位

5. 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纸电联动是教科书的新形式

[展开全文]

用目标去引导具体教学(防止形同虚设)

泰勒原理

课程标准作为最低目标,要求更多为低层次

核心素养将三维目标融合,不再割据

教学目标要具备具体的教学指导作用,为教师、为学生

。。。。。。提升人地协调观素养

项目驱动 作品导向 跨学科 小组合作 实践性

[展开全文]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源自于泰勒

一、行为动词的应用:1、记忆(识别:自然带名称、回忆)

2、理解(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的含义、举例: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差异、分类:常见矿物分类、总结、推断:预测、比较、说明)

3、应用(执行:、实施)运用示意图、运用地球仪理解地球形状

4、分析:(区别、组织、归因)运用图表分析某物选址原因

5、评价(检查、评论)

6、创造(产生、计划、生成):创造

二、地理教育目标>地理课程目标>地理课堂教学目标

三、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转变: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能力型人才

四、教学目标书写(行为导向):行为主体(只能是学生 且可省)+行为动词(布卢姆)+行为内容(知识),行为条件(在生活中)+行为结果(学习的最终结果) 

[展开全文]

一、理论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卢姆——泰勒

行为动词——教学目标撰写的水平

第一阶:记忆、理解、应用

第二阶:分析、评价、创造

事实性知识:南京分布的植被类型

概念性认知:抽象事实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怎么形成正确的认知,具体操作步骤,更侧重过程、方法

元认知知识:怎么形成这样的变化,成因的归纳

二、辨析目标的相关概念

地理课程目标-国家制定

地理教学目标-衡量标准

课程目标发展体现育人价值观的转变: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培养能力->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融合、更加鲜明的地理学科的属性)

四、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具体

行为主体-学生 需前后一致

行为动词

行为内容-知识

行为条件

行为标准/结果-最终要达到的结果

P16教学目标不够的地方

1、缺少行为条件

2、行为动词单调,都是了解,最低要求

3、行为主体不一致,有学生有老师,最好都以学生为主体

4、结构问题

5、太空泛,与本节课学习关系不大,不是教学目标

[展开全文]

1、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材建设的核心思想。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体现民族精神

2、地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思路与体例的依据。

教科书知识点与课表内容要求一致

3、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在教材中显性表达。

人地协调观要贯穿教科书的主线

区域认知,基于真实世界培养思维方式与能力

综合思维需要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类活动强化意志品质与行动能力

4、开展地理学业质量评价是教材承载的新功能。

通过活动展开

5、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纸电联动是教材的新形式。

 

 

[展开全文]

P2 教育目标分类最早由泰勒提出

现在对学生的培养重视创造力,钱学森之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知识领会运用是低阶;记忆理解应用是低阶;分析综合评价是高阶;分析评价创造是高阶;

P3

事实性知识:南京分布的植被类型

概念性认知:抽象事实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怎么形成知识,侧重于过程和方法。画自然带分布图

元认知知识:对成因的分析。由于热量差异导致五带分布。

P5理解水平层次:解释成因,结合实例分析。将常见的矿物进行分类

P7分析:探求成因

P8评价:基于某种标准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P11育人价值观由重视知识技能到重视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能力。重视环境观,人地协调观等对人终身成长有影响的能力。

P12课标要求最重要

P13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P15行为动词:讨论分析列表比较

行为条件:利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与人口增长模式

行为结果:列表加以表示

行为条件:利用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统计图

行为内容:说出世界不同的。。。

行为结果: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P16教学目标不够的地方

1、缺少行为条件

2、行为动词单调,都是了解,最低要求

3、行为主体不一致,有学生有老师,最好都以学生为主体

4、结构问题

5、太空泛,与本节课学习关系不大,不是教学目标

P17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较好的知道知识应该掌握的程度,利于理解

知识与技能是知识载体是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最终目标,层层递进,优点:清晰,有条理。问题:稍有分割,内容重复,比较啰嗦

 

[展开全文]

课程的涵义

中华之源:功课及其进程;

西方之源:currere——跑道;(认为课程更重要的是实施的这个过程)

朱雪梅老师:课程是所有教学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即教材:《大教学论》——有效教学,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

课程即活动:《民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

课程即经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泰勒----现代教育/评价之父

皮亚杰:学习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后改为识记、理解、运用、评价、创造;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课程类型:

泰勒原理——“现代课程之父”,开创现代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过程: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和综合学习经验、课程内容→评价结果

地理课程

  • 地理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 地理课程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

地理课程包含的要素

地理教学评价、地理课标、地理教材、地理教学;

地理课程的分类:

  1. 按照课程表现形式分:显性地理课程、隐形地理课程;
  2. 按课程实施要求分:必修地理课程、选择性必修地理课程、选修地理课程;
  3. 按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分:分科地理课程、综合地理课程;
  4. 按课程管理主体分:国家地理课程、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地理课程。
[展开全文]

布卢姆之前是泰勒提出目标分类学

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是一种包含关系

育人价值观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双基目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慢慢更加有地理学科的属性,育人价值观发生根本性转变

教学目标怎么写:第一,行为主体(学生)。第二,行为动词。应用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教学的词语。第三,行为内容。第四,行为条件。比如在生活中,第五,行为标准。

例子,利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与人口增长模式图、结合已有知识与实例是行为条件。

[展开全文]

5.2 地理教科书的建设与实施建议

一、高中地理教材建设的新时代背景

1、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

2、地理学正走向复杂人地系统模拟

3、信息技术推动地理教育转型变革

4、新课标开启核心素养培育新使命

5、新高考迎来地理教育改革的春天

·新时代背景启示二中:改为优秀传统文化

二、重构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材系统

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教材建设的核心思想

2、地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思路与体例的依据

3、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在教材中显性表达

4、为学生提供地理学习素材是教材的基本定位

5、开展地理学业质量评价是教材承载的新功能

6、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纸电联动是教材的新形式

e.g.鲁教高中地理新教材

1、励精图治的过程

2、立德树人的追求

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③体现民族精神

3、编写思路与体系

①继承旧版教科书“五个一”编写模式:设置情景→引发问题→提供信息→安排活动→获得启示

②继承旧版教科书模块的章节设置体例

③继承旧版教科书“章首语+导课情境+正文+活动+知识窗”的体例结构

④依据课程标准创新模块内容体系

⑤教科书体系的构成:

1)情境(子)系统:用真实世界的资料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2)文本(子)系统:科学、精炼地表达地理知识内容

3)图表(子)系统:丰富多样的图表增强实证力与表现力

4)活动(子)系统:在项目式学习中开展学业质量综合评价

·活动一——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活动二——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4、地理核心素养

①人地协调观:贯穿教科书的主线

②区域认知:基于真实世界培养思维方式与能力

③综合思维: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

④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类活动强化意志品质与行动能力

⑤协同化、差别化、情境化、层次化

5、学业质量评价

①通过活动开展形成性评价、核心素养的SOLO评价

②重视地理信息技术与资源应用

③设计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活动

6、总特征

①强: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

②富:案例、资料、情景、体验丰富

③美:情景、结构、图、景观美

④高:立意高

⑤新:材料、案例、方法新

⑥用:立足生活、突出应用,强调实用性

7、审读试教的反馈

三、实施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主要建议

1、研读课标与教材,确立适切的核心素养目标

2、根据教情与学情,进行教材的校本化解读:校情学情分析→解读教材

3、结合互联网技术,探索用教材教的新模式

4、依据学业质量水平,利用教材活动开展评价

[展开全文]

一、课程的涵义

1、课程的起源

中华之源:功课及其进程

西方之源:currere——跑道

2、课程即教材(《大教学论》),课程即活动(《民主与教育》),课程即经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3、泰勒原理——“现代课程之父”,开创现代课程评价。

4、课程实施过程: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和综合学习经验、课程内容→评价结果→确定目标……

5、凯洛夫教学模式

6、课程:所有教学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

二、课程的分类

1、课程的主要可按内容、重要性、开发主体、课程功能进行分类。

2、按内容分:分科课程、活动课程

3、按重要性分:核心课程、外围课程

4、按开发主体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5、按课程功能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三、地理课程的涵义

1、地理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地理课程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

2、地理课程包含的要素:地理课标、地理教材、地理教学、地理教学评价

四、地理课程的分类

1、按课程表现形式分:显性地理课程、隐形地理课程

2、按课程实施要求分:必修地理课程、选择性必修地理课程、选修地理课程

3、按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分:分科地理课程、综合地理课程

4、按课程管理主体分:国家地理课程、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地理课程

[展开全文]

一、1949年以来地理课程发展简史

(参考我国初中/高中地理课程设置一览表1949-201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7年)→探索教育改革时期(1958-1965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恢复与发展时期(1977-2002年)→新课程改革时期(2003-2018年)

二、改革开放以来地理课程的发展

1、振兴时期(1978-1992年):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反正

2、回落时期(1993-2000年):取消地理高考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

3、创新时期(2001年-现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育的深化发展

三、基础教育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1、课改历程

2000年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启动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研制;

2001年初中地理新课程试点实验(38个点);

2012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正式版实施;

2017年12月,高中新课标颁布,确立学科核心素养;

2018年,新课标在部分省份实施。

2、课改地区

2004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开始实验实施高中新课程;

2005年,江苏省进入实验;

2012年,广西收官之实施。

3、课改内容(五个转变)

① 教学理念:教师立场的知识传导→学生立场的能力养成

② 教学目标:掌握知识与培养爱国精神为主→提升地理科学素养与强化可持续发展观为主

③ 课程内容:以区域特征描述为核心→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

④ 教学方式:传授式为主导→探究式为主导

⑤ 教学评价:测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四、深化高考综合改革

1、新高考落实时间

2017年:浙、沪率先实行新高考→2020年:京、津、鲁、琼新高考→2021年:冀、辽、苏、闽、鄂、湘、粤、渝加入新高考队伍

2、考试科目

“3+1+2”组合模式:“3”为语文、数学、外语;“1”为物理、历史其一;“2”为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其二

3、招生依据

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4、等级划定与等级分计算

成绩合格后,赋分起点30分,满分100分,原始分从高至低划分及转换——

A等级(占比15%):100~86分

B等级(占比35%):85~71分

C等级(占比35%):70~56分

D等级(占比13%):55~41分

E等级(占比2%):40~30分

[展开全文]

程序性知识:具体的操作步骤

元认知知识:成因的分析

地理课程目标:国家制定

育人价值观的转变:人本主义思想的引入,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重视观念的养成

核心素养目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价值观,每一个都是三维目标的融合,更具有地理特色

教学目标的确立

行为导向(以生为本)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内容、行为条件、行为标准(或行为结果)

案例2

行为主体前后不一致,行为动词使用不当、太过于单一,结构不规范,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

行为动词的使用需点明方向,指明学习程度、思维要求

[展开全文]

一、1949年以来地理课程发展简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7年)→探索教育改革时期(1958-1965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恢复与发展时期(1977-2002年)→新课程改革时期(2003-2018年)

二、改革开放以来地理课程的发展

1、振兴时期(1978-1992年):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反正

2、回落时期(1993-2000年):取消地理高考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

3、创新时期(2001年-现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育的深化发展

三、基础教育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1、课改历程

2000年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启动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研制;

2001年初中地理新课程试点实验(38个点);

2012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正式版实施;

2017年12月,高中新课标颁布,确立学科核心素养;

2018年,新课标在部分省份实施。

2、课改地区

2004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开始实验实施高中新课程;

2005年,江苏省进入实验;

2012年,广西收官之实施。

3、课改内容(五个转变)

① 教学理念:教师立场的知识传导→学生立场的能力养成

② 教学目标:掌握知识与培养爱国精神为主→提升地理科学素养与强化可持续发展观为主

③ 课程内容:以区域特征描述为核心→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

④ 教学方式:传授式为主导→探究式为主导

⑤ 教学评价:测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四、深化高考综合改革

1、新高考落实时间

2017年:浙、沪率先实行新高考→2020年:京、津、鲁、琼新高考→2021年:冀、辽、苏、闽、鄂、湘、粤、渝加入新高考队伍

2、考试科目组合为“3+1+2”: “3”为语文、数学、外语;“1”为物理、历史选择一科;“2”为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选择两科

3、招生依据: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参考综合

地理课程发展简史:

  1. 课时数先减少再增加:体现重视程度的提高(新中国最重视);
  2. 课程内容:类型趋于丰富;

 知识

  • 事实性知识:专业知识;
  • 条件性知识:引据经典让课更精彩;
  • 策略性知识:学会制作课件等动手做的知识——教学技能;
  • 元认知知识:思考背后的原因,课后评价;

作为中学老师的研究方向:地理教学论;

[展开全文]

一、理论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来源于泰勒原理
观点: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与课程实施的归宿
1956: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从底到顶)
2001: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事实性知识:南京分布的植被类型

概念性认知:抽象事实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怎么形成知识,侧重于过程和方法。画自然带分布图

元认知知识:对成因的分析。由于热量差异导致五带分布。


三、课程目标的发展
双基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比较割裂)
核心素养目标:人地协调观、区域认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都是三个维度的融合,有了更鲜明的地理学科特点)


四、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影响因素: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基础、教学能力、教学媒体
如何确定与表达:
①行为主体:学生,以生为主,在目标表述中常被隐去(已被默认)
②行为动词:对学习者提出“做什么”的要求,明确了学习方式
③行为内容
④行为条件
⑤行为标准/行为结果


案例1:
这个写作方式不错

行为动词:讨论分析列表比较

行为条件:利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与人口增长模式

行为结果:列表加以表示

结合已有知识与实例,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说明不一定五要素都齐全)

案例2:
改案例很重要
存在问题: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行为主体应该保持一致
②过程与方法太空泛,与这节课关联不大,不属于教学目标
③三个维度太分散太割裂
④缺少行为条件

案例3(三维写作方式):
优点:清晰;缺点:稍有分割,可能会有重复

案例4:
提升人地协调观素养
综合思维常是总结分析(水平四)
区域认知涉及到不同的区域尺度

案例1、3、4是三种撰写教学目标的方式

[展开全文]
isCourseTeacher=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teachers

课程设计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characteristic

课程特色

讨论(15)
图文 / 游戏(22)
文档(24)
下载资料(7)
PPT(25)
考试(7)
音频(1)
视频(9)
作业(1)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newestStudents
widget.renderType=include
widget.uri=course/widgets/student-activity.html.tw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