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该课程属于 南京师大2020级地理科学师范二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知识目标:课程和地理课程的含义

方法:结合实例

[展开全文]

课程的含义在东西方略有差别:

西方:课业实施的进程,更加重视实施的过程;中国:功课及其进程。

凯洛夫教学模式:用精确计时的方式控制每一节课的五大环节。

新课程改革: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每过一段时间就要进行改革,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最近的一次是第八次课程改革。

教育投入占GDP:4% world average,我国在2012年实现,之后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占比越来越高。

课程即教材——夸美纽斯

最杰出的贡献是提出了大教学论和班级授课制,写出了世界上第一本地理教材《地理图解》

课程即活动——杜威 民主主义教育,倡导教育即生活。教育是讲对生活有用的,在生活中学。陶行知深受杜威影响。

课程即经验——拉尔夫.泰勒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评价之父,

[展开全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老师)

学习目标(学生)

知识目标 行为动词

[展开全文]

1.教学目标(主体是老师)、学习目标(主体是学生)

2.第一个是知识目标,理解程度需要达到结合实例。

[展开全文]

1.课程与地理课程的涵义分别指什么?

课程所有教学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即教材(《大教学论》),课程即活动(《民主与教育》),课程即经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地理课程就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地理课程包含的要素:地理课标、地理教材、地理教学、地理教学评价等。

 

2.地理课程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①按课程表现形式分:显性地理课程、隐形地理课程

②按课程实施要求分:必修地理课程、选择性必修地理课程、选修地理课程

③按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分:分科地理课程、综合地理课程

④按课程管理主体分:国家地理课程、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地理课程

 

3.我国地理课程设置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

我国古代学校中没有专门设置的地理课程,地理知识的传授多分散在《四书》《五经》《尚书·禹贡》等书籍的学习之中。19世纪我国沿海城市的一些新式学校中开始有了地理课程,但中小学各年级正式设置地理课程是始于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之后。90多年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一)清末阶段(19041912年)

1904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校,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实行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最早制订的、在全国范围中小学普遍施行的含有地理学科的课程方案。当时中学学制5年,一、二年级安排地理概论、亚洲总论、中国地理等内容,三、四年级开设外国地理,五年级开设地文学。教学时数,除了二年级每周3学时外,其余年级都是每周 2学时,总时数为每周 11学时。1909年后中学分文、实(理)两科,文科在一、二年级开设中国地理,每周3学时,三、四、五年级开设外国地理,每周2学时,总时数为每周12学时;实科一、二、三年级开设中国地理,四、五年级开设外国地理,每周均为1学时,总时数为每周5学时。

在这一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主要叙述中外各国的疆域、山川、城市、交通、物产等,课本的编写具有地理志、地方志的特点。

(二)辛亥革命后至新中国建立前阶段(19121949年)

在这个阶段的前期,地理课程变动较多,开设的课程主要为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也曾在高年级开设过自然及人文地理概论;总时数也有变动,每周有8学时、6学时、9学时不等,并且也不是所有年级都开设地理课程。后期(1932年以后)则是历史上开设地理课学时较多的时期之一,总时数达12学时,在初中和高中总共6个学年中,全部开设地理课程,每周均为2学时。课程内容,无论是初中、高中甚至小学,基本上都是循环重复,从本国地理到外国地理,区别仅是内容的繁简。

这一阶段地理课本的编写质量有了提高,打破了过去地方志式的框框,并吸收了当时地理科学研究的一些成果。但课本中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如地理环境决定论、优秀种族论等等。

(三)新中国建立以后至“文化大革命”阶段(19491976年)

这一阶段地理课程变动较大,整个学校地理教育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由兴旺趋于萎缩的过程。解放初期,地理课程的体系基本上按照解放前的旧体系,但在内容上,删除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等观点,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1953年至1957年期间,主要参照苏联模式,课程体系由自然地理到经济地理、由世界地理到中国地理,地理课时数总共达每周12学时,也是历史上开设地理课学时较多的时期之一,在内容上相对比较系统、完整,但结合我国实际尚不够。从1958年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地理课程基本上属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削减的时期。这一时期地理课学时数削减幅度很大,从1957年每周的12学时,削减到1958年的8学时、19591962年的5学时,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段时间全国大多数中学都停开地理课,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普遍下降。

(四)“文化大革命”以后阶段(1976年~现在)

“文化大革命”以后,地理教育处于振兴阶段,地理课程逐步得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学地理课程设置概况一览表(括号内为学时数)到恢复,学时也由少到多,逐步得到增加。不仅在小学,而且在高中一年级(或高中二年级),以及高中三年级的文科班也开设了地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初中阶段开设区域地理(包括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高中阶段基本上讲授系统地理。在指导思想上,逐步明确了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地理教学内容的核心论题。在地理课本的编写上,由以往“偏重提供事实材料”向“事实与原理相结合”方向转变,区域地理内容的组织由条述法向特征法转变,课本的表述方法也由以往的文字表述为主向图文并茂方向转变。

在这一阶段,我国各地虽曾编写过一些不同版本的地理课本(包括各地的乡土地理课本),但在大部分时期主要还是采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国通用的统编教材。从1993年秋季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多种不同版本的地理课本,这标志着我国的地理教材已由“一纲一本”(全国一个大纲,一种课本)走向“一纲多本”(一个大纲,多种课本)和“多纲多本”(不同的大纲,多种课本)的改革时期。

 

4.我国当前的地理课程改革有什么新特点?

①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内容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

②地理教育理念从强化双基转向核心素养培养。

③地理教学方法从讲授法为主导转向启发式为主导。

④地理教科书由“国定制”“一纲一本”走向“审定制”“一标多本”。

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测试性评价转向促进成长的发展性评价。

 

5.我认为研究地理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有何意义?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展开全文]

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认识。

 

在不同的时代,甚至在同一时代,都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相对立的课程观。课程观的发展,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一般说来,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三个大的方面。政治的因素主要指社会的政权形式及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经济的方面主要指以科技发展水平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文化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时存在的哲学思潮,另一个是心理学的发展水平。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也被称之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以英国斯宾塞、德国赫尔巴特、美国布鲁纳为代表,这一理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自“二战”后,这一课程理论主要来源于“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也可称之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弗莱雷为代表。他认为应该把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这种理论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和存在主义课程理论。

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以杜威为代表。他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可取的,应代之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杜威认为,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应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此外,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充分关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arcgis实践课属于社会中心课程(?)实用主义?

 

地理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这可以从上个世纪说起,比如控制人口,寻找矿的位置,还有一些在农业方面的贡献等。

 

 

中学地理课程属于学习者中心课程,大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理论课程属于知识中心课程,arcgis实践课属于社会中心课程。

[展开全文]
isCourseTeacher=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teachers

课程设计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characteristic

课程特色

讨论(15)
图文 / 游戏(22)
文档(24)
下载资料(7)
PPT(25)
考试(7)
音频(1)
视频(9)
作业(1)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newestStudents
widget.renderType=include
widget.uri=course/widgets/student-activity.html.tw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