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中国成立后地理课程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改造探索时期(1949~1956),削弱萎缩时期(1957~1976)
恢复发展时期(1977~2000),改革深化时期(2001~至今)
2.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1)师法苏联的改造探索时期( 1949-1956 )
①课程体系仿照前苏联设置
②课程开设年限较长,课时较多
③当时地理教育的任务主要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地理教学中的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同时加强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及劳动观点的教育
(2)遭受重创的削弱萎缩时期( 1957-1976 )
①地理课程被大量削减,包括删减课时、精简教材内容、停开部分地理课程等
②1958年教育大革命掀起,各地开展地理教学改革实验,提倡理论结合实际,结合课本开展“现场教学”,形式多样
③地理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政治与生产相结合,结果在实施过程中走偏,导致地理课变成时事政治课、劳动技术课,降低了地理课的科学性
④文革时期,整个学校教育秩序混乱,中小学地理教育停滞倒退,地理基础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创伤
(3)跌宕起伏的恢复振兴时期( 1977-2000 )
①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重建——中学地理教育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②1993年后地理高考取消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
(4)开拓创新的改革深化时期(2001~至今)
①“高速”和“创新”是这一阶段主要特点
②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昭示着“立德树人”将成为地理教育的根本内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将成为今后地理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③此阶段地理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地理新课程体系;改变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面向生活,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突出地理课程的实用性、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3.建国70年来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
(1)地理教育理念由强化 “双基”转向核心素养培育
(2)地理教学方法由师本的讲授式转向生本的探究式
(3)地理教科书编制由关注事实性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4)地理教学评价由单一的测试性评价转向多元的发展性评价
(5)地理教育科研由单一的扁平化研究转向系统的立体化研究
4.对地理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1)立足地理教育本质提升学科价值认同感
要更加重视地理思维逻辑的培养,更加重视运用地理综合思维方式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而不仅仅沉陷于应试的泥沼中。
地理学科的生活化、综合性特征应该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唯有正确认识自身学科的育人价值,地理教育改革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2)立足学生终身发展转变地理教学理念
教师的主要职责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励思考,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兴趣、合作的欢愉、成功的体验。
未来的地理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化的案例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决策教学,使地理学习过程变为解决真实问题的科学探究历程。未来的地理教学应该更加注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的利用,应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工厂与农田,走进社区与博物馆,通过“田野调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认识、体验地理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3)立足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地理教学模式
从地理学习思维特点来看,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动态性等特点,决定了地理学习过程必须综合联系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分析比较各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并置之于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去认识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在线学习可以解决地理学科知识时空尺度很大与教学环境空间很小的矛盾问题,为突出地理学习思维特点提供了技术支持。
(4)立足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地理教学评价方式
(5)立足学理研究提升地理教育科研水平
真正意义上的地理教育研究应当以地理学思想为方法论依据,以发现、解释和归纳地理课程与教学独有的规律、原理为目标,以体现地理学科逻辑与教育逻辑融合为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