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该课程属于 南京师大2020级地理科学师范二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地理新教材建设应符合哪些基本要求:

一、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材建设的核心思想

1、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体现民族精神

二、地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思路与体例的依据

三、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在教材中显性表达

1、人地协调观:贯穿教科书的主线

2、区域认知:基于真实世界培养思维方式与能力

3、综合思维: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

4、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类“活动”强化意志品质与行动能力

(鲁教版基于项目式学习原理的“单元活动”能够强化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四大基本原则】

【要通过大量学习活动体现】

四、开展地理学业质量评价是教材承载的新功能

通过“活动”开展形成性评价、核心素养的SOLO评价

五、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纸电联动是教材的新形式

重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设计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活动

[展开全文]

1.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材建设的核心思想。

(1)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体现民族精神;

2.地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思路与体例的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创新模块内容体系;

①必修:基础性、趣味性、实用性,“源于生活、为了生活”;

②选必:递进性、延伸性,“品味提升、素养提高”;

③选修:拓展性、探究性,“科学探究、职业能力提升”;

(2)教科书知识点与课标内容要求一致;

(3)教科书体系构成(情境、文本、图表、活动);

(4)单元导语:诗意的语言呈现全章的思维线索;

3.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在教材中显性表达。

(1)人地协调观:贯穿教科书的主线;

(2)区域认知:基于真实世界培养思维方式与能力;

(3)综合思维: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

(4)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类“活动”强化意志品质与行动能力;

(5)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几点思考:协同化、差别化、情境化、层次化;

(6)以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转变学习方式、培养核心素养;

4.开展地理学业质量评价是教材承载的新功能。

(1)通过“活动”开展形成性评价、核心素养的SOLO评价;

5.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纸电联动是教材的新形式。

(1)重视地理信息技术与资源应用;

(2)设计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活动;

[展开全文]

一、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材建设的核心思想

1、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eg. 北斗:富强;探究山村发展:和谐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eg. 二十四节气: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3、体现民族精神

eg. 对宇宙空间的探索精神

二、地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思路与体例的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创新模块内容体系

2、教科书知识点与课标内容要求一致

3、教科书体系的构成以课标为依据

三、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在教材中显性表达

1、人地协调观:贯穿教科书的主线

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关系评估

2、区域认知:基于真实世界培养思维方式与能力

区域认知视角、区域研究方法、区域发展评估

3、综合思维: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

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区域综合

4、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类“活动”强化意志

社会调查、考察设计、模拟实验

鲁教版特点:基于PBL原理(项目式学习的原理)的“单元活动”能够强化地理实践力培养!

协同化、差别化、情景化、层次化

以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转变学习方式、培养核心素养

四、开展地理学业质量评价是教材承载的新功能

通过“活动”开展形成性评价、核心素养的SOLO评价

eg. 情境、任务→区域认知水平、综合思维水平

五、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纸电联动是教材的新形式

1、重视地理信息技术与资源应用

2、设计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活动

 

[展开全文]

地理新教材建设的基本要求(结合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

一、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材建设的核心思想

1、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体现民族精神

二、地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思路与体例的依据

1、创新模块内容体系:

①必修模块:基础性、趣味性、实用性

②选必模块:递进性、延伸性

2、教科书知识点与课表内容要求一致

3、教科书体系由课程标准决定,大致分为情境子系统、文本子系统、图表子系统、活动子系统。

三、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在教材中显性表达

1、人地协调观(最核心):贯穿教科书的主线

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地关系评估

2、区域认知:基于真实世界培养思维方式与能力

区域认知视角、区域研究方法、区域发展评估

3、综合思维: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

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区域综合

4、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类活动强化意志品质与行动能力

社会调查、考察设计、模拟实验(基于PBL原理的单元活动)

5、几点思考:遵循协同化、差别化、情境化、层次化四大原则,通过大量的学习活动进行呈现

四、开展地理学业质量评价是教材承载的新功能

1、通过活动开展形成性评价、核心素养的SOLO评价

五、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纸电联动是教材的新形式

1、重视地理信息技术与资源应用

1、设计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活动

 

[展开全文]

[5.2 地理教科书的建设与实施建议]

一、高中地理教材建设的新时代背景

1.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

2. 地理学正走向复杂人地系统模拟

3. 信息技术推动地理教育转型变革

4. 新课标开启核心素养培育新使命

5. 新高考迎来地理教育改革的春天

二、重构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材系统

1.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教材建设的核心思想

2. 地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思路与体例的依据

3. 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在教材中显性表达

4. 为学生提供地理学习素材是教材的基本定位

5. 开展地理学业质量评价是教材承载的新功能

6. 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纸电联动是教材的新形式

eg. 鲁教高中地理新教材

1. 励精图治的过程

2. 立德树人的追求

①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③ 体现民族精神

3. 编写思路与体例

4. 地理核心素养

① 人地协调观:贯穿教科书的主线

② 区域认知:基于真实世界培养思维方式与能力

③ 综合思维: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

④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类"活动"强化意志品质与行动能力

⑤ 思考:协同化、差别化、情境化、层次化

5. 学业质量评价

① 通过“活动”开展形成性评价、核心素养的SOLO评价

② 重视地理信息技术与资源应用

③ 设计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活动

6. 总特征

① 强: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

② 富:案例/资料/情景/体验丰富

③ 美:情景/结构/图/景观美

④ 高:立意高

⑤ 新:材料/案例/方法新

⑥ 用:立足生活、突出应用,强调实用性

7. 审读试教的反馈

三、实施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主要建议

1. 研读课标与教材,确立适切的核心素养目标

2. 根据教情与学情,进行教材的校本化解读

3. 结合互联网技术,探索用教材教的新模式

4. 依据学业质量水平,利用教材活动开展评价

[展开全文]

[地理新教材建设要求]

一、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材建设的核心思想

1.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eg.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富强;探索山村的发展——和谐

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eg. 认识二十四节气——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3. 体现民族精神

eg. 我国对宇宙空间的不懈探索

二、地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思路与体例的依据

1. 依据课程标准创新模块内容体系

2. 教科书知识点与课标内容要求一致

3. 教科书体系的构成

4. 单元导语:诗意的语言呈现全章的思维线索

三、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在教材中显性表达

1. 人地协调观:贯穿教科书的主线

2. 区域认知:基于真实世界培养思维方式与能力

3. 综合思维: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

4.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类“活动”强化意志品质与行动能力

* 几点思考:协同化、差别化、情境化、层次化

四、开展地理学业质量评价是教材承载的新功能

1. 通过“活动”开展形成性评价、核心素养的SOLO评价

五、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纸电联动是教材的新形式

1. 重视地理信息技术与资源应用

2. 设计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活动

[展开全文]

5.2 地理教科书的建设与实施建议

一、高中地理教材建设的新时代背景

1、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

2、地理学正走向复杂人地系统模拟

3、信息技术推动地理教育转型变革

4、新课标开启核心素养培育新使命

5、新高考迎来地理教育改革的春天

·新时代背景启示二中:改为优秀传统文化

二、重构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材系统

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教材建设的核心思想

2、地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思路与体例的依据

3、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在教材中显性表达

4、为学生提供地理学习素材是教材的基本定位

5、开展地理学业质量评价是教材承载的新功能

6、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纸电联动是教材的新形式

e.g.鲁教高中地理新教材

1、励精图治的过程

2、立德树人的追求

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③体现民族精神

3、编写思路与体系

①继承旧版教科书“五个一”编写模式:设置情景→引发问题→提供信息→安排活动→获得启示

②继承旧版教科书模块的章节设置体例

③继承旧版教科书“章首语+导课情境+正文+活动+知识窗”的体例结构

④依据课程标准创新模块内容体系

⑤教科书体系的构成:

1)情境(子)系统:用真实世界的资料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2)文本(子)系统:科学、精炼地表达地理知识内容

3)图表(子)系统:丰富多样的图表增强实证力与表现力

4)活动(子)系统:在项目式学习中开展学业质量综合评价

·活动一——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活动二——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4、地理核心素养

①人地协调观:贯穿教科书的主线

②区域认知:基于真实世界培养思维方式与能力

③综合思维: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

④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类活动强化意志品质与行动能力

⑤协同化、差别化、情境化、层次化

5、学业质量评价

①通过活动开展形成性评价、核心素养的SOLO评价

②重视地理信息技术与资源应用

③设计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活动

6、总特征

①强: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

②富:案例、资料、情景、体验丰富

③美:情景、结构、图、景观美

④高:立意高

⑤新:材料、案例、方法新

⑥用:立足生活、突出应用,强调实用性

7、审读试教的反馈

三、实施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主要建议

1、研读课标与教材,确立适切的核心素养目标

2、根据教情与学情,进行教材的校本化解读:校情学情分析→解读教材

3、结合互联网技术,探索用教材教的新模式

4、依据学业质量水平,利用教材活动开展评价

[展开全文]

1、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材建设的核心思想。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体现民族精神

2、地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思路与体例的依据。

教科书知识点与课表内容要求一致

3、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在教材中显性表达。

人地协调观要贯穿教科书的主线

区域认知,基于真实世界培养思维方式与能力

综合思维需要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类活动强化意志品质与行动能力

4、开展地理学业质量评价是教材承载的新功能。

通过活动展开

5、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纸电联动是教材的新形式。

 

 

[展开全文]

一、地理教科书改革的历史经纬

恢复振兴时期(1978-1989)-大变革时期(1990-2000)-百花齐放时期(2001至今)

二、地理教科书改革的主要成就

1. 编写体制:由“国定制”“一纲单本”走向“审定制”“一标多本”

2. 内容选择:由“注重双基”到“突出人地关系”再到“基础性、选择性与时代性”

3. 呈现方式:由“文字介绍型表达”到“图文并茂的互动表达”

三、地理教科书建设的未来思考

1.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作为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

2. 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在教科书中显性表达

3. 开展地理学业质量评估是教科书承载的新功能

4. 为学生提供地理学习素材是教书的准确定位

5. 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纸电联动是教科书的新形式

[展开全文]

1986是第一次将人地关系作为地理课程的主线

2001年第八次课改

一纲一本走向一标多本

统编版教科书有:政治历史语文)人教社)

如何选地理教科书编写团队

有过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

地理科学专业背景,有扎实的地理专业背景

一线特级教师,地理教研员,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

教科书的体系框架(哪些内容,栏目,页码120~130,工具,拓展阅读,情景互动,跨学科链接,思维探索,拓展阅读,素养测评,学习成果评价)

 

育人价值更突出,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教科书。(编写数字教材)大胆创新教科书编排和呈现fan s g h

 

 

[展开全文]

叶圣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老社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星球地图出版社是军方出版社;

鲁教版是我校编写的;

书面写作的时候写作 地理教科书,通俗说法:课本;注意区分教材与教科书的区别。

到大跃进时期:地理教材的数量少了,可以看出对地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下降了。

 

86年第一次把人地关系作为教材编写的主线。

 

县是编写教材的最小区域单位。

 

教材的编写要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

 

[展开全文]

陶行知

叶圣陶(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也叫南师大版)、湘教版、沪教版(华东师范)

星球地图出版社:军方(配套地图册)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

王建:鲁教版主编

朱翔:湘教版主编

书面写作都写教科书,通俗而言为课本

振兴时期:陈尔寿

1986年:第一次把人地关系作为教材编写的主线,直到现在还在沿用

华东师大龙泉老师收藏从清朝到现在的地理教科书

多元化创新时期: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一纲一本走向一标多本

统编版教科书(只有人教版,由教育部亲自管理):政治、历史、语文

县是开展地方教材和乡土课程最小的行政区域

乡土课程融合在国家课程之中

影响乡土教材是否可以成功发行的因素①区域财政实力②地方教研员的学术影响力

校本课程不要求编写校本教材

1.组建队伍

①地理教学论老师(能够理解教材编写要求;地理科学专业背景)

②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政治把关)

2.确立体例框架(编写思想、页码等)

eg.项目学习类思路

乡村振兴、一带一路进入教材

2022年版和2011年版教科书编写要求的比较:创新、信息技术(尝试编写数字教材)、育人价值

教材中不能出现与互联网链接类的东西(防黑客)

[展开全文]

教材有很强的国家意识

人民教育出版社组建者:叶圣陶

鲁教版:南师大编写

沪教版:华东师大教师

星球地图出版社:配套图册

陈尔寿:人教社老社长,地理教科书编写

书面写作用教科书

86年:标志人地关系为主线

一纲一本:教学大纲、全国一整套——一标多本:多元化创新

县是编写地方教材的最小单位

地方教材发行因素:经济实力、教研员学术影响力

数字教材:交互性

 

[展开全文]

教材代表着国家的意志,象征着国家事权。

书面写作:“地理教科书”不要说地理教材

1986 第一次把人地关系作为地理教材编写的主线。

县——编写地方教材的最小单位

二、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要求

初中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要求

首先组织团队 需要多元化

主编:地理科学专业背景出身;政治把关(思政教育)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材编写中的有效运用

2022版的要求与11版的区别?

尝试研制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数字教材)、育人价值、大胆创新(未来——配套数字教材)

 

[展开全文]

教材-国家事权-国家意志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直属-叶圣陶

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图版

山东教育出版社-鲁教版-南师大版

湖南教育出版社-湘教版

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中图中华地图版-沪教版

星球地图出版社-军方-配套图册

振兴时期-陈尔寿

王建-南师大

王民-北师大

书面写作-教科书

1986年-把人地关系作为教材编写主线

华东师范大学-龙泉

一纲一本(教学大纲)-->一标多本

统编版-语文、政治、历史

县-编写地方教材的最小的区域单位

地方教材:区域经济实力;地方教研员学术影响力

教科书编写队伍组建 :地理教学论老师(能够理解教材编写要求;地理科学专业背景);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政治把关)

教科书编写:确立体例框架(编写思想、页码等)

《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有弹性:内容有选择

22年版:育人价值、信息技术

[展开全文]

香港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澳门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教材代表着国家意志,象征着国家事权。

人民教育出版社是由教育部直接管,就是为了编写中小学教材。

教育家:陶行知、叶圣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教材)

沪教版教科书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和商务印书出版社联合出版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称为鲁教版。

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许多相关图册

云南全省、山东、江苏部分使用鲁教版教材。

书面写作用教科书。

1986年教材编写第一次融入人地关系。

语文、政治、历史全国使用教材统一,只有人教版。

县是编写地方教材的最小课程单位

编写教科书的流程 第一,组织团队。

团队成员要地理科学专业背景出生,一线教师、教授(教授课程论)、人文、自然等专业老师以及马克思学院老师做政治把关。

第二,确立编写框架。

二、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要求

2022创新

1. 体现育人价值。

2.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不能放二维码和链接在教科书上,只能告诉学生如何去做)

 

 

 

 

[展开全文]

教材教育——家国情怀奠基-代表国家意志

陶行知 叶圣陶

书面写教科书

以人地关系为教材编写的主线

语文、历史、政治重回统编

县级 地方课程教材编写最小单位

乡土课程融入国家课程标准,增强必要性

教材编写:现有问题-编写思路-组织团队-规划框架

弹性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师可以作为教师资源的建构者

二维码 VR教材

[展开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书面语

不写新中国成立以来

教材是国家的势权

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的目的是给中小学生编写教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位教育家——陶行知  周恩来称其为“人民教育家”               叶圣陶组建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位教育家

人教版 中图版 鲁教版(南师大版)湘教版 沪教版(华东师大老师段玉山老师主编 由商务印刷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合作)星球地图出版社(军方出版社)

1978年:《大纲》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01年《课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017年,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王建:鲁教版的主编

书面写教科书

1986年——主线 人地关系

一纲一本——>一标多本

政治、历史、语文国家统一只有一个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县级是开展乡土教材和地方教材的最小单位       财政实例是否雄厚、教研员的学术影响力决定地方教材是否能实施

教科书编写第一件事:组织团队 分册主编要大学老师——科学教程论的成员(像朱老师一样的角色),地理科学背景出身(专业背景很重要)。一线教师(特级教师为主,邀请年轻教师加入),教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政治把关)

第二件事:建立体例框架(页码120-130,栏目,单元导语,组织,活动,正文,栏目功能)(以项目式学习的思路作为整体的理论依据,主题式学习)

课标要求的内容,教材中只能多不能少

1、2022版要求育人价值

2、2022版本强调信息技术(尝试编写数字教材)

3、大胆创新教科书的形态

[展开全文]
isCourseTeacher=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teachers

课程设计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characteristic

课程特色

讨论(15)
图文 / 游戏(22)
文档(24)
下载资料(7)
PPT(25)
考试(7)
音频(1)
视频(9)
作业(1)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newestStudents
widget.renderType=include
widget.uri=course/widgets/student-activity.html.tw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