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该课程属于 南京师大2020级地理科学师范二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一、1949年以来地理课程发展简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7年)→探索教育改革时期(1958-1965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恢复与发展时期(1977-2002年)→新课程改革时期(2003-2018年)

二、改革开放以来地理课程的发展

1、振兴时期(1978-1992年):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反正

2、回落时期(1993-2000年):取消地理高考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

3、创新时期(2001年-现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育的深化发展

三、基础教育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1、课改历程

2000年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启动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研制;

2001年初中地理新课程试点实验(38个点);

2012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正式版实施;

2017年12月,高中新课标颁布,确立学科核心素养;

2018年,新课标在部分省份实施。

2、课改地区

2004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开始实验实施高中新课程;

2005年,江苏省进入实验;

2012年,广西收官之实施。

3、课改内容(五个转变)

① 教学理念:教师立场的知识传导→学生立场的能力养成

② 教学目标:掌握知识与培养爱国精神为主→提升地理科学素养与强化可持续发展观为主

③ 课程内容:以区域特征描述为核心→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

④ 教学方式:传授式为主导→探究式为主导

⑤ 教学评价:测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四、深化高考综合改革

1、新高考落实时间

2017年:浙、沪率先实行新高考→2020年:京、津、鲁、琼新高考→2021年:冀、辽、苏、闽、鄂、湘、粤、渝加入新高考队伍

2、考试科目组合为“3+1+2”: “3”为语文、数学、外语;“1”为物理、历史选择一科;“2”为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选择两科

3、招生依据: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参考综合素质评价1

补充:吴非,钟启泉,王策三

地理课程发展简史

1、课时数(S型)对地理课程的重视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

2、课程设置变化:类型趋于丰富,增加了选择性,设置校本课程的选修课,学生可以跑班

师范生研究方向:地理教学论(教学实践研究)(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

P11从地理教学论的视角看发生的变化

[展开全文]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理教育改革可大致分为以下过程:
①振兴时期: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重建(1978-1992年)
地理教育改革侧重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恢复重建工作。
②回落时期:取消地理高考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1993-2000年)
地理教育界对自身学科的地位、功能与地理课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地理重新回到高考行列,这期间,尝试在高中学段设立必修课程与限制性选修课程,要求改变地理知识繁、难、偏、旧的问题,将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作为核心培养目标。
③创新时期: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育的深化发展(2001-现在)
中学地理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与全面发展的阶段,地理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科书、地理教学及其评价等和前期相比都有较大的发展与突破。从地理教学大纲到地理课程标准的转变,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事件。
(2)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
①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内容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
②地理教育理念从强化双基转向核心素养培养
③地理教学方法从讲授法为主导转向启发式为主导
④地理教科书由“国定制”“一纲一本”走向“审定制”“一标多本”
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测试性评价转向促进成长的发展性评价
(3)当前地理课程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①如何加强对地理核心素养的教育培养,加强地理学实践力的教育,促进学生各素养的协调与全面发展;
②如何重构地理考试评价制度,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进行检测;
③如何探索线上与线下融合式教学。

[展开全文]

一、新中国成立后地理课程发展
(一)师法苏联的改造探索时期(1949-1956 )
“改造旧课程”和“探索新课程”是这一阶段地理教育改革重要任务。前期“改造旧课程”为“破旧”阶段,由于建国初地理课程设置和地理教材基本沿袭旧时期,因此运用苏联先进的地理科学观点进行批判,中学地理教育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大为提高。后期“探索新课程”为“立新”阶段,表现为全面而深入地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在地理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改革、地理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
特点:①课程体系仿照前苏联设置。初中开设自然地理,世界地理开在中国地理之前,且以自然地理为主,高中开设中外经济地理,知识难度偏高。
②课程开设年限较长,课时较多,如1953-1956年期间,高小和中学地理课程连续开设7年,各学年每周合计达16课时,是我国普通中小学地理学习年限较长、课时较多的时期之一。人们称之为建国后中学地理教育的“黄金时代”。
③当时地理教育的任务主要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地理教学中的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同时加强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及劳动观点的教育。
(二)遭受重创的削弱萎缩时期(1957-1976)
从1957年到1976年,我国地理基础教育大致经历了前十年的“削弱阶段”和后十年的“停滞阶段”,是建国以来我国地理基础教育发展史上的低谷时期。
1、削弱阶段特点:①地理课程被大量削减,包括删减课时、精简教材内容、停开部分地理课程等,期间小学地理课程和高中地理课程全部取消,仅在初一和初二分别开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教学内容基本局限于区域地理知识和地图训练。1963年新大纲颁布,地理课程被压缩了一半以上,地理教学质量大大下降。
②1958年教育大革命掀起,各地纷纷开展地理教学改革试验,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本开展“现场教学”,形式多样。
③为了响应当时“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地理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政治与生产相结合,结果在实施过程中方向走偏,导致地理课变成了时事政治课、劳动技术课,降低了地理课的科学性。
2、停滞阶段特点:1966-1976的十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小学地理教育陷入了完全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地理基础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创伤。
(三)跌宕起伏的恢复振兴时期(1977-2000)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到2000年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前,是地理教育的恢复振兴时期。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重建以及1993年后地理高考取消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是这一阶段的两大特征。
1、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重建
我国地理教育步入了恢复振兴时期,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地理教育教学的恢复与研究工作中,取得了许多突破和成果,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众多期刊纷纷创刊或复刊,为传播地理教育思想、交流地理教育经验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2、1993年后地理高考取消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
地理教育在恢复振兴的顶峰时期再度陷入困境,地理教育受到了巨大冲击,出现了建国以后的第二个低谷时期,这种低迷状态引发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深深忧虑,也促使地理教育界对自身学科的地位、功能与价值进行了深刻反思。
(四)开拓创新的改革深化时期(2001-至今)
我国迎来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的颁布是此次改革的标志性事件,“高速”和“创新”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昭示着“立德树人”将成为地理教育的根本任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将成为今后地理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地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迎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此阶段地理课程改革的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地理新课程体系;改变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面向生活,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突出地理课程的实用性、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二、建国70年来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
1、地理教育理念由强化“双基”转向核心素养培育
2、地理教学方法由师本的讲授式转向生本的探究式
3、地理教科书编制由关注事实性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4、地理教学评价由单一的测试性评价转向多元的发展性评价

5、地理教育科研由单一的扁平化研究转向系统的立体化研究

三、对地理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1、立足地理教育本质提升学科价值认同感

2、立足学生终身发展转变地理教学理念

3、立足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地理教学模式

4、立足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地理教学评价方式

5、立足学理研究提升地理教育科研水平

[展开全文]

1.3.1 世界地理教育的发展历程

1.3.1.1 古代地理教育的萌发

在古代,地理知识渗透在其他学科知识之中。积累下来代代相传。

1.3.1.2 近代地理教育的产生

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单独在中小学设置课程。夸美纽斯。

1.3.1.3 现代地理教育的发展

现代中学地理课程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次大的改革浪潮。

20世纪50年代中期: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不断充实和拓展了地理教育的知识内容与基础理论体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理教育手段、方法得以更新,如影音资料、幻灯技术等被大量引进课堂;许多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推动了地理教育的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地理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地理课程标准化运动为标志。

新时代的地理课程改革总体呈现以下特点:①地理课程地位得到显著提升;②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地理教育的核心思想;③地理课程目标更加重视能力培养;④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学习或专题学习为基本结构;⑤地理课程实施强调探究式学习;⑥地理教学手段重视现代化媒体运用。

1.3.2 部分国家的地理课程设置

1.3.2.1 美国地理课程设置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中学课程设置要求,各州自行其事,普遍按学生能力水平高低进行分班编组。

1.3.2.2 日本地理课程设置

日本对中学地理教育一直比较重视。

1.3.2.3 英国地理课程设置

英国是西方国家中重视中学地理教育的典型,其地理课程设置的连续性为其他国家少见。

1.3.2.4 德国地理课程设置

德国作为传统教育强国,地理教育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德国的地理课程地位较高,实科中学、综合学校与完全中学等各类学校都开设地理课程,其中学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为必修课程。

[展开全文]

一、建国70周年以来我国地理基础教育发展阶段:

(一)师法苏联的改造探索时期(1949-1956)
“改造旧课程”和“探索新课程”是这一阶段地理教育改革重要任务。前期“改造旧课程”为“破旧”阶段,由于建国初地理课程设置和地理教材基本沿袭旧时期,因此运用苏联先进的地理科学观点进行批判,中学地理教育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大为提高。后期“探索新课程”为“立新”阶段,表现为全面而深入地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在地理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改革、地理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
特点:①课程体系仿照前苏联设置。初中开设自然地理,世界地理开在中国地理之前,且以自然地理为主,高中开设中外经济地理,知识难度偏高;②课程开设年限较长,课时较多,如1953-1956年期间,高小和中学地理课程连续开设7年,各学年每周合计达16课时,是我国普通中小学地理学习年限较长、课时较多的时期之一;③当时地理教育的任务主要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地理教学中的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同时加强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及劳动观点的教育。
(二)遭受重创的削弱萎缩时期(1957-1976)
我国地理基础教育大致经历了前十年的“削弱阶段”和后十年的“停滞阶段”,是建国以来我国地理基础教育发展史上的低谷时期。
1、削弱阶段(1957年起)特点:①地理课程被大量削减,包括删减课时、精简教材内容、停开部分地理课程等,期间小学地理课程和高中地理课程全部取消,仅在初一和初二分别开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教学内容基本局限于区域地理知识和地图训练。1963年新大纲颁布,地理课程被压缩了一半以上,地理教学质量大大下降。②1958年教育大革命掀起,各地纷纷开展地理教学改革试验,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本开展“现场教学”,形式多样。③为了响应当时“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地理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政治与生产相结合,结果在实施过程中方向走偏,导致地理课变成了时事政治课、劳动技术课,降低了地理课的科学性。
2、停滞阶段(1966-1976)特点: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学校教育秩序混乱,中小学地理教育陷入了完全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地理基础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创伤。
(三)跌宕起伏的恢复振兴时期(1977-2000)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到2000年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前,是地理教育的恢复振兴时期。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重建以及1993年后地理高考取消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是这一阶段的两大特征。
1、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重建:如何构建现代化地理教育框架体系、如何编写具有我国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成为迫切任务。①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地理教育教学的恢复与研究工作中,取得了许多突破和成果,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标志性事件。1981年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成立,大大加快了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步伐。②《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地理教育》等期刊纷纷创刊或复刊,为传播地理教育思想、交流地理教育经验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成为地理教育研究活跃与繁荣的又一推动力量。
2、1993年后地理高考取消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 1992年后由于高考方案改革,地理从高考科目中被取消,地理教育在恢复振兴的顶峰时期再度陷入困境。这种低迷状态持续了将近十年,引发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深深忧虑,也促使地理教育界对自身学科的地位、功能与价值进行了深刻反思。
(四)开拓创新的改革深化时期(2001-至今)
我国迎来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的颁布是此次改革的标志性事件,“高速”和“创新”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与地理教学大纲相比,地理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课程内容的重新调整、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以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地理课程改革正朝着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而前行。
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昭示着“立德树人”将成为地理教育的根本任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将成为今后地理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地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迎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此阶段地理课程改革的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地理新课程体系;改变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面向生活,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突出地理课程的实用性、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二、建国70年来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

1、地理教育理念由强化“双基”转向核心素养培育

2、地理教学方法由师本的讲授式转向生本的探究式

3、地理教科书编制由关注事实性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4、地理教学评价由单一的测试性评价转向多元的发展性评价

5、地理教育科研由单一的扁平化研究转向系统的立体化研究

三、对地理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1、立足地理教育本质提升学科价值认同感

2、立足学生终身发展转变地理教学理念

3、立足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地理教学模式

4、立足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地理教学评价方式

5、立足学理研究提升地理教育科研水平

[展开全文]

《我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70年:行动、成就与展望》文献笔记

一、建国70年来我国地理基础教育发展史(四个阶段)

1、师法苏联的改造探索时期(1949-1956年)

2、遭受重创的削弱萎缩时期(1957-1976年)

3、跌宕起伏的恢复振兴时期(1977-2000年)

4、开拓创新的改革深化时期(2001-至今)

二、建国70年来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五个转向)

1、地理教育理念由强化“双基”转向核心素养培育

2、地理教学方法由师本的讲授式转向生本的探究式

3、地理教科书编制由关注事实性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4、地理教学评价由单一的测试性评价转向多元的发展性评价

5、地理教育科研由单一的扁平化研究转向系统的立体化研究

三、地理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五个立足)

1、立足地理教育本质提升学科价值认同感

2、立足学生终身发展转变地理教学理念

3、立足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地理教学模式

4、立足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地理教学评价方式

5、立足学理研究提升地理教育科研水平

[展开全文]

一、建国70周年以来我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四个阶段

  1. 师法苏联的改造探索时期;(1949~1956)
  2. 遭受重创的削弱萎缩时期;(1957~1976)
  3. 跌宕起伏的恢复振兴时期;(1977~2000)
  4. 开拓创新的改革深化时期;(2001~至今)

二、地理基础教育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

  1. 教育理念:由强化”双基 “转向核心素养培育;
  2. 教学方法:由师本的讲授式转向生本的探究式;
  3. 教科书研制:由关注事实性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4. 教学评价:由单一的测试性评价转向多元的发展性评价;
  5. 教育科研:由单一的扁平化转向系统的立体化研究;

 三、未来地理基础教育展望:

  1. 立足地理教育本质提升学科价值认同感;
  2. 立足学生终身发展转变地理教学理念;
  3. 立足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地理教学模式;
  4. 立足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地理教学评价方式;
  5. 立足学理研究提升地理教育科研水平;

 四、各阶段主要任务及特点:

(1)师法苏联的改造探索时期:

任务:改造旧课程、探索新课程;

特点:①课程体系仿照前苏联设置;

          ②课程开设年限较长,课时较                多;

          ③当时地理教育的任务主要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地理教学中的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同时加强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及劳动观点的教育;

(2)遭受重创的削弱萎缩时期:

特点:①地理课程被大量削减;

          ②教育大革命掀起,各地纷纷开展地理教学改革试验,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本开展“现场教学”,形式多样;

          ③地理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政治与生产相结合,结果在实施过程中方向走偏,导致地理课变成了时事政治课、劳动技术课,降低了地理课的科学性;

(3)跌宕起伏的恢复振兴时期:

特点:①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                  重建;

          ②1993年后地理高考取消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

(4)开拓创新的改革深化时期:

特点:高速、创新;

任务: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昭示着“立德树人”将成为地理教育的根本任务,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将成为今后地理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展开全文]

一、1949年以来地理课程发展简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7年)→探索教育改革时期(1958-1965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恢复与发展时期(1977-2002年)→新课程改革时期(2003-2018年)

二、改革开放以来地理课程的发展

1、振兴时期(1978-1992年):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反正

2、回落时期(1993-2000年):取消地理高考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

3、创新时期(2001年-现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育的深化发展

三、基础教育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1、课改历程

2000年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启动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研制;

2001年初中地理新课程试点实验(38个点);

2012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正式版实施;

2017年12月,高中新课标颁布,确立学科核心素养;

2018年,新课标在部分省份实施。

2、课改地区

2004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开始实验实施高中新课程;

2005年,江苏省进入实验;

2012年,广西收官之实施。

3、课改内容(五个转变)

① 教学理念:教师立场的知识传导→学生立场的能力养成

② 教学目标:掌握知识与培养爱国精神为主→提升地理科学素养与强化可持续发展观为主

③ 课程内容:以区域特征描述为核心→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

④ 教学方式:传授式为主导→探究式为主导

⑤ 教学评价:测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四、深化高考综合改革

1、新高考落实时间

2017年:浙、沪率先实行新高考→2020年:京、津、鲁、琼新高考→2021年:冀、辽、苏、闽、鄂、湘、粤、渝加入新高考队伍

2、考试科目组合为“3+1+2”: “3”为语文、数学、外语;“1”为物理、历史选择一科;“2”为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选择两科

3、招生依据: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参考综合

地理课程发展简史:

  1. 课时数先减少再增加:体现重视程度的提高(新中国最重视);
  2. 课程内容:类型趋于丰富;

 知识

  • 事实性知识:专业知识;
  • 条件性知识:引据经典让课更精彩;
  • 策略性知识:学会制作课件等动手做的知识——教学技能;
  • 元认知知识:思考背后的原因,课后评价;

作为中学老师的研究方向:地理教学论;

[展开全文]

一、1949年以来地理课程发展简史

(参考我国初中/高中地理课程设置一览表1949-201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7年)→探索教育改革时期(1958-1965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恢复与发展时期(1977-2002年)→新课程改革时期(2003-2018年)

二、改革开放以来地理课程的发展

1、振兴时期(1978-1992年):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反正

2、回落时期(1993-2000年):取消地理高考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

3、创新时期(2001年-现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育的深化发展

三、基础教育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1、课改历程

2000年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启动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研制;

2001年初中地理新课程试点实验(38个点);

2012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正式版实施;

2017年12月,高中新课标颁布,确立学科核心素养;

2018年,新课标在部分省份实施。

2、课改地区

2004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开始实验实施高中新课程;

2005年,江苏省进入实验;

2012年,广西收官之实施。

3、课改内容(五个转变)

① 教学理念:教师立场的知识传导→学生立场的能力养成

② 教学目标:掌握知识与培养爱国精神为主→提升地理科学素养与强化可持续发展观为主

③ 课程内容:以区域特征描述为核心→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

④ 教学方式:传授式为主导→探究式为主导

⑤ 教学评价:测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四、深化高考综合改革

1、新高考落实时间

2017年:浙、沪率先实行新高考→2020年:京、津、鲁、琼新高考→2021年:冀、辽、苏、闽、鄂、湘、粤、渝加入新高考队伍

2、考试科目

“3+1+2”组合模式:“3”为语文、数学、外语;“1”为物理、历史其一;“2”为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其二

3、招生依据

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4、等级划定与等级分计算

成绩合格后,赋分起点30分,满分100分,原始分从高至低划分及转换——

A等级(占比15%):100~86分

B等级(占比35%):85~71分

C等级(占比35%):70~56分

D等级(占比13%):55~41分

E等级(占比2%):40~30分

[展开全文]

一、课程的涵义

1、课程的起源

中华之源:功课及其进程

西方之源:currere——跑道

2、课程即教材(《大教学论》),课程即活动(《民主与教育》),课程即经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3、泰勒原理——“现代课程之父”,开创现代课程评价。

4、课程实施过程: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和综合学习经验、课程内容→评价结果→确定目标……

5、凯洛夫教学模式

6、课程:所有教学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

二、课程的分类

1、课程的主要可按内容、重要性、开发主体、课程功能进行分类。

2、按内容分:分科课程、活动课程

3、按重要性分:核心课程、外围课程

4、按开发主体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5、按课程功能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三、地理课程的涵义

1、地理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地理课程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

2、地理课程包含的要素:地理课标、地理教材、地理教学、地理教学评价

四、地理课程的分类

1、按课程表现形式分:显性地理课程、隐形地理课程

2、按课程实施要求分:必修地理课程、选择性必修地理课程、选修地理课程

3、按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分:分科地理课程、综合地理课程

4、按课程管理主体分:国家地理课程、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地理课程

[展开全文]

课程的涵义

中华之源:功课及其进程;

西方之源:currere——跑道;(认为课程更重要的是实施的这个过程)

朱雪梅老师:课程是所有教学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即教材:《大教学论》——有效教学,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

课程即活动:《民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

课程即经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泰勒----现代教育/评价之父

皮亚杰:学习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后改为识记、理解、运用、评价、创造;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课程类型:

泰勒原理——“现代课程之父”,开创现代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过程: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和综合学习经验、课程内容→评价结果

地理课程

  • 地理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 地理课程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

地理课程包含的要素

地理教学评价、地理课标、地理教材、地理教学;

地理课程的分类:

  1. 按照课程表现形式分:显性地理课程、隐形地理课程;
  2. 按课程实施要求分:必修地理课程、选择性必修地理课程、选修地理课程;
  3. 按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分:分科地理课程、综合地理课程;
  4. 按课程管理主体分:国家地理课程、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地理课程。
[展开全文]

一、1949年以来地理课程发展简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索教育改革时期→文革时期→恢复与发展时期→新课程改革时期

二、改革开放以来地理课程的发展

1、振兴时期: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反正(1978-1992年)

2、回落时期:取消地理高考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1993—2000年)

3、创新时期: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育的深化发展(2001年一现在)

三、基础教育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1、时间

2000年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000年正式启动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研制

2001年初中地理新课程试点实验(38个点)

2012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正式版实施

2017年12月,高中新课标颁布,确立学科核心素养

2018年,新课标在部分省份实施

2、地区

2004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开始实验,实施高中新课程

2005年,江苏省进入实验

2012年,广西收官之实施

3、对比

①教学理念:教师立场的知识传导→学生立场的能力养成

②教学目标:掌握知识与培养爱国精神为主→提升地理科学素养与强化可持续发展观为主

③课程内容:以区域特征描述为核心→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

④教学方式:传授式为主导→探究式为主导

⑤教学评价:测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四、深化高考综合改革

2017年:浙、沪率先实行新高考

2020年:京、津、鲁、琼新高考

2021年:冀、辽、苏、闽、鄂、湘、粤、渝加入新高考队伍

考试科目组合为“3+1+2”: “3”为语文、数学、外语;“1”为物理、历史选择一科;“2”为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选择两科

招生依据: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展开全文]

一、课程的涵义

中华之源:功课及其进程

西方之源:currere——跑道

课程即教材,课程即活动,课程即经验。

1、泰勒原理——“现代课程之父”,开创现代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过程: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和综合学习经验、课程内容→评价结果

2、课程:所有教学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

3、地理课程:地理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地理课程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的总和。

地理课程包含的要素:地理教学评价、地理课标、地理教材、地理教学

4、按照课程表现形式分:显性地理课程、隐形地理课程;

按课程实施要求分:必修地理课程、选择性必修地理课程、选修地理课程;

按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分:分科地理课程、综合地理课程;

按课程管理主体分:国家地理课程、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地理课程。

[展开全文]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关注学生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认为课程是教育者将知识形成经验后进行的传递,包含教育者自己的特色。

 

泰勒是现代课程之父

【皮亚杰】:建构主义心理的应用,学习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原理有四个过程。情景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创设情景,然后协作(小组合作),有成果之后会话交流评议。

布卢姆将泰勒的目标进行了更准确的分类。☆教育目标分类学(很重要)

在布鲁姆的学问中经过改进之后,去掉了综合,领会改为理解,增加最高要求创造。

评价就是看目标是否实现。

与地理学科密切相关的是空间智能。

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与学生的交互与反馈。且这样的时间分配或许会显得有些死板。所以说“教无定法”,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割裂的,我们需要做到讲练结合,做到教学一致性评价。

段玉山(华东)的教材:中学地理课程与教材研究。

国家课程:(概念)

地方课程;(概念)

校本课程:(概念)

[展开全文]

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认识。

 

在不同的时代,甚至在同一时代,都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相对立的课程观。课程观的发展,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一般说来,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三个大的方面。政治的因素主要指社会的政权形式及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经济的方面主要指以科技发展水平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文化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时存在的哲学思潮,另一个是心理学的发展水平。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也被称之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以英国斯宾塞、德国赫尔巴特、美国布鲁纳为代表,这一理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自“二战”后,这一课程理论主要来源于“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也可称之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弗莱雷为代表。他认为应该把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这种理论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和存在主义课程理论。

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以杜威为代表。他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可取的,应代之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杜威认为,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应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此外,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充分关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arcgis实践课属于社会中心课程(?)实用主义?

 

地理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这可以从上个世纪说起,比如控制人口,寻找矿的位置,还有一些在农业方面的贡献等。

 

 

中学地理课程属于学习者中心课程,大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理论课程属于知识中心课程,arcgis实践课属于社会中心课程。

[展开全文]

 

广义上看,课程是一种教育性经验,是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狭义上,课程专指学校场域中存在和生成的有助于学生积极健康发展的教育性因素以及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

 

地理课程就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通常来说,具体表现为地理课程标准(或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科书、地图册、音像教材等

我国的地理课程类型:
我国中学地理学科内部的课程分类是混合型的,既不是纯粹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也不是单纯的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或者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从发展历史来看,我国地理课程有向“综合型”、“活动型”、“自主型”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结合、部门地理与分区地理的综合、活动课程的发展。

 

 

一、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行动路线

1、振兴时代:恢复高考后的地理教育的拨乱重建(1978-1991)

2、回落时期:取消地理高考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1993-2000)

当时为什么取消了地理考试呢?

3、创新时期: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地理教育的深化发展(2001-现在)

我认为我们的地理教育应该与互联网技术结合,与社会需求接轨。

地理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课程的微型化,课程的乡土化,课程的个别化和课程的综合化.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钥匙”,并且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地理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则是初中阶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续。

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理念。

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展开全文]

一、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行动路线

1、振兴时代:恢复高考后的地理教育的拨乱重建(1978-1991)

2、回落时期:取消地理高考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1993-2000)

当时为什么取消了地理考试呢?

3、创新时期: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地理教育的深化发展(2001-现在)

我认为我们的地理教育应该与互联网技术结合,与社会需求接轨。

“由主导转向启发”

“线上与线下结合”

[展开全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经历了三个过程:

①振兴时期: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重建(1978-1992年)

②回落时期:取消地理高考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1993-2000年)

③创新时期: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育的深化发展(2001-现在)

二、取得了以下成就:

①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内容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

②地理教育理念从强化双基转向核心素养培养

③地理教学方法从讲授法为主导转向启发式为主导

④地理教科书由“国定制”“一纲一本”走垧“审定制”“一标多本”

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测试性评价转向促进成长的发展性评价

三、当前地理课程改革亟需解决以下问题:

①应当更加关注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②重构地理考试评价制度

③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

[展开全文]

二.地理学的课程性质:综合性和地域性

三.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展开全文]

一、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三个时期

  1、振兴时期: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重建(1978-1992年)

  2、回落时期:取消地理高考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1993-2000年)

  3、创新时期: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育的深化发展(2001-现在)

二、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

  1、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内容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单一走向多元)

  2、地理教育理念从强化双基转向核心素养培养

    “注重双基”: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地理教学方法从讲授法为主导转向启发式为主导

    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问题解决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实验模拟式教学等

  4、地理教科书由“国定制”“一纲一本”走向“审定制”“一标多本”

  5、教学评价从单一的测试性评价转向促进成长的发展性评价

    以“能力立意为主”取代了“知识立意为主”

三、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未来展望

  1、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2、地理考试评价制度重构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任务

  3、线上与线下融合式教学探索是课程改革的开拓任务

[展开全文]
isCourseTeacher=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teachers

课程设计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characteristic

课程特色

讨论(15)
图文 / 游戏(22)
文档(24)
下载资料(7)
PPT(25)
考试(7)
音频(1)
视频(9)
作业(1)
widget.renderType=render
widget.uri=AppBundle:Course/Course:newestStudents
widget.renderType=include
widget.uri=course/widgets/student-activity.html.tw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