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级地理科学师范一班

2021级地理科学师范一班 扫二维码继续学习 二维码时效为48小时

(39评价)

1. 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最重要、基本价值观念)、地理实践力(黄山实习等)、综合思维(偏向思维,基本思想和方法)、区域认知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思考其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包容/交叉/并列——包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顶层的、多学科的,包含学科核心素养,也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p7:记忆重点(附录1、附录2)

内容要求:比学业水平要求更详细,写教学设计很重要的依据。

3. p11 思维结构评价:SOLO——前结构、单点结构(水平1)、多点结构(水平2)、关联结构(水平3)、拓展抽象结构(水平4,几乎没有)。

[展开全文]
10210235姜珊 · 10-31 · 0

地理学的重要观点:人地协调观(核心)、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粮食观、知识观等等

思维结构评价:solo分类评价法(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拓展抽象结构)

[展开全文]
10210431闵睿 · 10-31 · 0

一、地理核心素养

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地理要培养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正确的资源观、粮食观等

品格:整体、差异与联系

能力:观察、记忆、分析、综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最重要:文化基础

思维结构评价深入SOLO,分为五个层级:无结构(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拓展抽象结构

[展开全文]
10210301丁天 · 10-31 · 0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容地理核心素养,也相互促进

[展开全文]
10210211 · 10-31 · 0

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新特征

一. 创新提出四大地理核心素养

1.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基本价值观念)、综合思维(基本思想和方法)、区域认知(基本思想和方法)和地理实践力(基本活动经验),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地理学要培养的观念: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粮食观,生态观,整体观,差异观

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林崇德):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人文沉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全面发展的人⭐

日本21世纪型能力,美国21世纪技能

二. 新增课程结构与学业质量标准

1.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是抽象化的总体要求;

2. 地理学业质量水平是以学科核心素养表现水平为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3. “内容要求”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4. “学业要求”解决“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5. “学业质量”将“程度”按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为四个等级。

三. 强调“教—学—评”一体化

1. 教学过程注重基于真实情境解决问题。

(简单熟悉/给定简单/给定复杂/现实情境)情境→深广度(简单分析,借助他人;多个分析,与人合作;解释论证,合作设计;综合分析,独立设计)

探究性学习就是用真实世界的资料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2. 情境水平与行为动词的对应关系

水平1:简单熟悉的情境——简单辨识/辨析;简单分析少数几个要素;借助他人帮助、初步观察、设计简单实验。

水平2:给定简单的地理事象——自主辨识;简单分析多个要素;说明、解释、归纳;与他人合作、深入观察、设计实验等。

水平3:给定复杂的地理事象——分析、说明、解释、筛选资料、论证;与他人合作,设计和实施较复杂的实验和考察方案等。

水平4:现实中的地理环境——综合分析、说明、解释、归纳、评估、评价、提出建议独立设计科学的实验和考察。

四. 更加重视地理实践力培养

1. 地理实践力分为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一部分是上升为情感上的品格,另一部分是在实践中最必不可少的行动能力。

2. 实践活动中应具备由行动能力内化的情感品格,表现为地理野外活动中的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性、勇气与毅力等。

3. 地理实践行动能力包括三个方面: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实施活动方案,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拓展1:地理教育国际*(2016)

拓展2: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2012)

 

[展开全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新标准的十大亮点

1. 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

2. 跨学科学习——课程育人的创新导向

(1) 概念: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

(2) 意义: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师生共同发展。

(3) 组织: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包括制定学习目标、选取学习主题和内容、选择学习形式、选定学习场所、开展学习评价等环节。

(4) 课时: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容量不少于本课程总课时的10%。

(5) 原因: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强调对受教育者心智的培养,是对世界的理解,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如何友好地与世界相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充分体现地理学科性质;初中地理教学研究的新课题。

(6) “地理+N”课程统整

① 广义理解: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地理教学不可能脱离其他学科而独立存在。

② 狭义理解:基于特定探究性主题而开展,超越地理知识逻辑,聚焦真实世界的现象或问题,统筹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确立围绕主题的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资源与教学评价各个环节,以实现课程内部诸要素在跨学科方式下的有机统一,指向核心素养培养,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7)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策略:找寻依据;确定目标;设置活动;开展成果表现性评价。

(8) OTE-RGMA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确定目标Objected-acquired;强调任务驱动Task-driven;评价标准前置Evaluation criteria;资源统整Resource integration;任务实施指导Task implementation guidance;多元化融合学习Multiple integrated learning;项目学习成果评价Achievement evaluation。

3. 地理核心素养——课程育人的四大目标

(1)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地理课程中的具体化;四大地理核心素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2) 四大核心素养:地理知识;地理方法与技能;地理观念

① 人地协调观(正确价值观):初步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和工具,面对世界、中国、家乡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做出初步的分析和评价;能够立足家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② 综合思维(思维方式和能力):初步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由地理要素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自然、人文特征及其时空变化特点;初步形成从地理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初步具备崇尚真知、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的科学精神。

③ 区域认知(思维方式和能力):初步理解地球上有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特征,不同区域之间会产生联系;能够运用多种地理工具获取区域信息,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初步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看待和分析区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增进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④ 地理实践力(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初步了解实验、调查、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能够在真实环境下,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的状态,尝试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增强信息运用、实践操作等行动能力;能够养成在实践活动中乐于合作、勇于克服困难等品质。

4. 地理学业质量——课程育人的基本标准

 涵义:

(1) 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应核心素养要求。

(2) 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3) 是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指导作用。

(4) 初中地理学业质量未分出不同的水平层次。

5. 课程内容结构化——课程育人的内容逻辑

(1) 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空间尺度顺序。

(2) 以认识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要线索。

(3) 将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的运用贯穿学习全过程。

(4) 确立五大内容主题(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

6. 地理工具——课程育人的支撑手段

(1) 地球仪

(2) 地图

(3) 其他工具:地理模型、实验工具、考察工具、观测工具、应用软件、*教具。

7. 主动学习——课程育人的方式变革

(1) 课程理念: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2) 教学建议: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整体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要聚焦重点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 以项目式学习原理进行大单元设计:驱动性、情境性、实践性、合作性、融合性;PBL,UbD;提出有现实意义的学习项目→设计研究方案→引入知识原理与学习素材→开展项目探究活动→展示项目研究成果→交流与评估项目质量→改进与完善项目成果;

8. 地理素养测评——课程育人的质量监测

(1) 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命题/命题原则/命题规划/题目命制→命题立意/情境创设/任务指向/评分标准)→启示(考察核心素养/设计命题规划表/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加开放性试题)。

9. 教科书数字化——课程育人的时代召唤

(1) 混合式教学是未来学校教学组织的理想模式。

(2) 数字教材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多媒体资源载体。

(3) 尝试研制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教科书。

10. 教师培训与教研活动——课程育人的同频共振

研训一体化

(1) 六定原则:定主题;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责任人。

(2) 六类形式:以课例为聚焦的行动型教研;以问题为中心的解惑型教研;以项目为驱动的任务型教研;以试题为素材的评析型教研;以讲座为载体的交流型教研;以课题为抓手的探索型教研。

11. 教学改革原则

(1) 原则1:坚持学生中心。

(2) 原则2:坚持任务驱动。

(3) 原则3:坚持线上线下融合。

(4) 原则4:坚持跨学科融合。

(5) 原则5:坚持素养导向。

[展开全文]
  1. 教育标准化:基于经验的教学or基于标准的教学
  2. 地理课标价值诉求:

01——立德树人

02——突出两个学科的科学价值(地理学本身的特征、教育学)

03——和社会发展形势相结合

04——量尺功能

  1. 地理课本的功能

(1)确定教学目标:(目标是起点也是终点)关系到评课,是思考的逻辑起点。

教学目标:

①教与学的内容;

②教与学的方法;

③教与学的情趣——培养学生价值观

​​​​​​​(2)选择教学方法。(所花时间最多)

​​​​​​​(3)评价教学质量。

​​​​​​​(4)编写地理教材。

[展开全文]
10210235姜珊 · 10-16 · 0

 

第二节 我国地理课程标准的发展史

一、百年地理课程标准与大纲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课程标准  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在2017版

 

二、改革开放以来标准与大纲的特点

1978-1990年的恢复期:

现代主义思潮下地理教学大纲强调双基培养

·教学大纲框架体例稳中微变

·教学目的强调地理“双基”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

 

1991-2000的寻变期:

科学主义理论主导下地理教学大纲突出正确人地观培养

·教学大纲框架体例变化明显

·教学目的重视能力与观念培养(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正式提出)

·教学方法在反思中走向多元

 

2001年以来的创新期:

人本主义理论主导下地理课程标准突出全面素质培养

·教学大纲框架体例全新重构

·从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方法以模式创新为主导

[展开全文]
10210211 · 10-14 · 0

2001年起,中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地理教育蓬勃发展

素养:核心价值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师最重要基础能力:讲授法(最传统最经典)

缺点:学生易乏味

优点:大量知识短时间传授

谈话法(问答法):源起苏格拉底

混合式教学法:借助技术手段教学平台等

[展开全文]
10210431闵睿 · 09-26 · 0

正式提出地理核心素养:17

2017年版2022年修订(前言部分)

2022年四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现在正在修订高中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三基:加上“基本能力”)

[展开全文]
10210235姜珊 · 09-26 · 0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法

17年正式提出地理核心素养

 

[展开全文]
10210145桑淼 · 09-26 · 0

1、1902年引进西方国家办学制度,最早的课程标准

2、中学正式地理课程标准是1923年

3、新世纪以来第一次有课程标准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与西方国家一致)

4、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

5、地理核心素养在2017年版正式提出

6、现在正在修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7、双基:基础技能、基础知识

8、1991-2000期间地理高考取消,但首次提出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

 

[展开全文]
10210252解静 · 09-26 · 0

学习方式改革:接受式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大纲→苏联

课程标准→欧美

17年版:正式确定地理学科素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

2022.4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

[展开全文]
郭鸿亮 · 09-26 · 0

我国地理课程标准的发展史

一. 百年地理课程标准与大纲

1. 小学

(1) 1902:钦定蒙/小学堂章程(摘录)

(2) 1904:奏定初/高等小学堂章程(摘录)

(3) 1912: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摘录)

(4) 1916: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摘录)

(5) 1923:新学制课程纲要小学地理课程纲要

(6) 1950:小学地理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7) 1956: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

(8) 1963:全日制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

(9) 1986:全日制小学地理教学大纲纲领性文件

2. 中学

(1) 1902/1904:钦/奏定中学堂章程(摘录)

(2) 1909:学部奏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摘录)

(3) 1912: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摘录)

(4) 1913:中学校课程标准(摘录)

(5) 1923: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纲要

(6) 1929:初级中学地理暂行课程标准/高级中学普通科地理暂行课程标准

(7) 1932/1936:初级、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8) 1941:六年制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草案

(9) 1940/1948:修订初级、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10) 1956: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

(11) 1957:关于中学历史、地理、物理、生物等科教科书的精简办法

(12) 1963: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

(13) 1978/1980: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4) 1986: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15) 1988: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初审稿)

(16) 1991:中学地理学科国情教育纲要(试用)/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初稿)(摘录)

(17)  199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

(18) 1994:关于印发中小学语文等23个学科教学大纲调整意见的通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的调整意见

(19) 1996: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20) 2000: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21) 2001.07: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22) 2003.0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23) 2011.1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24) 2018.0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25) 2022.04: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

二. 改革开放以来标准与大纲的特点

1. 1978-1990的恢复期:现代主义思潮下地理教学大纲强调双基培养

(1) 教学大纲框架体例稳中微变

(2) 教学目的强调地理“双基”

(3)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

2. 1991-2000的寻变期:科学主义理论主导下地理教学大纲突出正确人地观培养

(1) 教学大纲框架体例变化明显

(2) 教学目的重视能力与观念培养: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的正式提出

(3) 教学方法在反思中走向多元

3. 2001以来的创新期:人本主义理论主导下地理课程标准突出全面素质培养

(1) 教学大纲框架体例全新重构

(2) 从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3) 教学方法以模式创新为主导

[展开全文]

地理核心素养是在(2017版)中提出

[展开全文]

地理学最基本的两大属性:区域性、综合性、生活性

教育标准化—基于标准的教学/基于经验的教学

考试命题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

教育的根本任务/总方针:立德树人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与终点

教学评价——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是否实现

教学目标实现与否: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方法、教与学的情趣(价值观)

 

[展开全文]
10210145桑淼 · 09-26 · 0

1902年我国正式引进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设置方案

[展开全文]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概述

一. 基本概念

是指导地理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规定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技能及地理科学观念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标准。

基于标准的教学

二. 价值诉求

1. 政治价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民族特点及文化自信;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2. 科学价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研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与规律;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3. 社会价值:渗透正确人地观与发展观培养;强调学习内容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关注美丽中国与生态安全建设。

4. 工具价值:明确课程标准与课程理念;规定教学内容要点;提出教学、评价及资源开发建议。

三. 课标功能

1.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的起点与终点:教与学的内容/方法/情趣(价值观)

2. 选择教学方法

3. 评价教学质量

4. 编写地理教材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