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科书属于狭义的地理教材,常被称为地理课本,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或者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编写的具有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念等教育功能的教学用书。
一、地理教科书改革的历史经纬
1.地理教科书的恢复振兴时期(1978~1989 年)
文革”结束后,在地理教育回归学校、回归课堂之初,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先编写了初中地理教科书。按照当时地理教学大纲的相关规定,初中地理教科书按照先《中国地理》(上、下册)再《世界地理》(上、下册)的编排顺序,采用“物产+地名”的叙写思路,以知识点介绍为主。
1982年,人教社中小学地理编辑室编写的《高级中学课本(试用本)地理》出版,这是我国高中恢复地理课,后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的高中地理教科书。此套教科书采用系统地理的编写形式,自然地理知识比重大于人文地理,内容紧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中心论题,将当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贯穿其中。在进行地理知识的选择时,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发展观。从而解决了过去初、高中地理都以区域地理为主的内容重复问题,也解决了高中地理只讲经济地理或自然地理的问题,为高中地理教学开创了新局面。
2.地理教科书的大变革时期: 1990~2000 年
20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教育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颁布,我国中学地理教育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教材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这一时期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构成与此前相比,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增设了两册选修。
3.地理教科书的百花齐放时期: 2001至今
2004年秋季,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4套高中地理教科书由教育部审定后正式进入实验区,并一直延用到现在,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编写、出版(人教版) ;湖南师范大学主持编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湘教版) ;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编写、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中图版) ;南京师范大学主持编写、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鲁教版)。这4套教科书比较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每套教科书都由3本必修与7本选修组成,并都配套开发了教师教学用书、地理图册、地理教学挂图、地理课外读物、多媒体资源库等教学资源。
二、地理教科书改革的主要成就
1.编写体制由“国定制”“一纲单本”走向“审定制”“一标多本”
2.内容选择由“注重双基”到“突出人地关系”再到“基础性、选择性与时代性
改革开放初期,地理教科书以传授“双基”为目的,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区域地理”为内容,以“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为编写思路,地理教科书内容比较注重罗列地理要素,分区地理介绍面面俱到,内容比较繁杂,不重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
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行素质教育改革,教科书编写关注学生素质教育,以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出发点,内容选择逐步摆脱了纯地理知识的传授和地理原理的阐述框架,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精简分区地理内容,高中教科书则增设选学内容。教科书改革是想努力解决地理知识“繁、难、偏、旧”的问题。
新课改以来,地理教科书建设突破前期侧重“知识本位”的特征,转而把重心放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上,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课程理念的渗透。因此,教科书内容重视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等地理观念的渗透,大量选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篇幅比例相当,增加了地理信息技术等最新发展成果,高中地理教科书建立了“必修+选修”的模块化体系。这些变化充分体现了教科书编写的基础性、选择性和时代性。
3.呈现方式由“文字介绍型表达”到“图文并茂的互动表达”
三、地理教科书建设的未来思考
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作为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
2.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在教科书中显性表达
3.开展地理学业质量评估是教科书承载的新功能
4.为学生提供地理学习素材是教科书的准确定位
5.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纸电联动是教科书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