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级地理学科师范二班

2021级地理学科师范二班 扫二维码继续学习 二维码时效为48小时

(0评价)

庭辩式评课的组成部分(三明治)

  1. 反思性评价
  2. 互动点评

每个人的发言由三个部分组成:优点不足(观点)+课堂表现+原理

    3. 主持人总结

十六字方针——学生中心、任务驱动、成果导向、评价先行

[展开全文]

优点:①目标及重难点明确清晰

②理答技巧,激励、引导、改正

③学生自评、同伴互评

④脚手架

不足

改进建议

[展开全文]

优点:给出的问题很具体,能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出适当的提示。注意到了学生易混淆点。

[展开全文]

教案的组成

一、课标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内容

(介绍本节课内容的构成,可以用概念图进行内容结构的说明,点名教学重难点以及原因)

五、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仅需要写出最主要的亮点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三三”法(课前、课堂(新课导入、新知建构、课堂总结)、课后)

七、学习评价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教学后记

教学评价遵循什么理念?

①以学论教②教学评一致性③以评论教

[展开全文]

教案的维度:

一、课标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中点出教学重难点,并写明为什么是重点,为什么是难点。

五、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六、教学过程:分为课前(教具准备)、课堂、课后三部分。课堂又分为: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总结三部分。

七、学习评价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教学评价遵循的理念:遵循课标,以学论教,教学评一致性

[展开全文]

课题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展开全文]
10210448徐珂 · 04-15 · 0

教案需要涵盖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预设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问的问题、需要详细解释的地方等等)、课后作业

[展开全文]
10210213刘培 · 04-15 · 0

1.难度越大,均分越低;难度值越大,意味着考试越简单。

2.比较理想的高考难度在0.52~0.55之间;期末考试难度值应该在0.65左右;过程性测试的难度值应该在0.7左右。

3.难度系数=1-难度,难度系数越大,越难

4.区分度,在0~1之间的数值

5.频数,各分数段学生的分布情况,正偏态学生分数偏低,负偏态分数偏高

6.标准差表示得分的离散程度

7.信度、贡献率、相关性和回归方程

8.项目反应理论(IRT)更客观

PISA数据告诉我们,我国学生成绩高于世界均值,但是每周学习时间远高于世界,说明中国学生学习负担很大。

9.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学生需要学会提问。(东西方谈话法的区别:东方重演绎,西方重归纳)

10.学生自我反思有哪些角度?学习态度反思、学习方式反思、学习效果反思、未来改进计划

11.讲评试卷方法:

①重点讲评错题,激励学生将错误转化为之后学习的宝贵资源,认识到为什么犯错,错误也是一种成功。

②鼓励学生更多讲述说明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费曼学习法)

③地理的一题多解,让学生在同样的材料中寻找新的知识点

④错题寻找同类型的题目训练

12.地理测试结果的反馈报告

 

[展开全文]

难度值越大,试卷越简单。

比较理想的高考试卷难度在0.52-0.55之间。

期末考试的难度值一般在0.6左右。

过程性测试的难度一般在0.7左右。

难度系数是 1-难度值,难度系数越大越难

区分度:(前27%的平均分/总分) -  (后27%/总分)

划分越细越精准。正偏态学生的成绩偏高。最理想的是正偏态分布。

信度超过0.8就很好。

[展开全文]

1、教学生读图的基本流程:①读图名、明确读图的基本目标:掌握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以及形成原因、水系和冰川的基本分布特征②获取图中基本信息③分析图中现象的基本成因:纬度高、热量少;分水岭;冰川北部多、南部少④归纳读题方法:图例要素沿什么方向分布

2、2022年江苏卷冰川题

(1)考点:自然带类型、自然环境差异性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对照学业水平质量分级

(2)考点:地势特征的判读、画图

(3)考点:冰川形成的因素(纬度高、气温低、山地迎风坡降水)

优点:学科立场

不足点:核心素养考察点不足

3、情境材料资料来源——*网站:

(1)外交部网站—国家和组织栏目(这里有与我国建交的每个国家的各方面信息,资料翔实,且经常更新)制图需要在国家标准地图服务中
(2)国家统计局—网页下面有“数据查询”,点“国际数据”或“年度数据”
(3)商务部网站,在网页最下面有很多专题,如一带一路服务,国别投资指南等。
(4)农业农村部网,点“专题”栏目,这里面有国家重大农业战略的实施状况,还有各个地方的典型案例。

4、如何统筹规划试卷中的图像?

①分布图(中国、世界均需要有,中国的数量为世界的2倍;等值线图(只能出现一次);同一类型专题图不要出现多)

②统计图 一张试卷中不超多4幅(折线图、柱状图等形式各最多出现一次;比例类 结构饼状图,只适合出现一次;多轴统计信息图;三轴坐标图难度大)

③景观图(建议需要黑白),不超过2幅,选择综合各一

④模式图 可以2~3幅(eg:冷锋、生产循环模式等)

5、要对试卷进行科学的编排,同一种题型的试题按由易到难的梯度排序?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各一半,一般按课标模块顺序排列,但要注意由易到难,比如天文地理题型可以往后放

6、试卷排版

仿宋 五号

情境 楷体

题目 宋体 小四 1.5倍行距

表名放上方,图名放下方

图较小,可以四周绕排,放最右侧,不能超过最右侧的文字

三个文档:命题规划、试题、答案及评分建议

7、检查:

选择题:第一次检查所有选择题重新单独做一遍,再与答案文档对照;再做一遍,答案在题号之前写下,再与答案文档对照

综合题:核查分值

8、磨题:

选题注意避免人为战争灾害;

材料内容的逻辑性;

景观图无解题意义不必放,无地理信息的图不必放;

“据悉”不可放,道听途说;语言简洁精炼;

地图一定要严谨,不可百度;

题目表述一定要指向明确,避免歧义;

“结合所学知识”废话;

影响的视角要明确,不可过大(政治、社会、自然?)

铁路线:黑色6宽,复制,4.5宽白色虚线,叠加

 

 

[展开全文]

增值评价是目前最难的。增值评价是自我增长的评价,不用和别人比。

诊断性评价:如前测,如南师大开学的英语摸底考试。

形成性测试:上好课后课堂小测

终结性测试:期末考

标准参照测试:英语四六级考试,

常模参照测试:高考(按排名录取),按照比例看是否通过,常模参照考试常常是竞争性的考试

地图叠加的地方是永恒的命题热点

读图基本流程:

1读图名,明确读图目标。掌握自然带分布规律,初步分析自然带形成原因

2获取图中基本信息。左边的图看出三种类型自然带分布规律:冰原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河流的方向由中向东向西分布

3分析自然带形成的原因。纬度高,热量少,分析不同自然带的景观。

4引导学生归纳读自然带分布图的基本方法。

 

如何保证试卷图合理

1各种类型的分布图,包括中国和世界,中国的是世界的两倍

2要有等值线图,但是不能太多,只适合出现一次

3不要出现同一类型的专题分布图。如矿产资源只能出现一次

4统计图:坐标图一般能表示随时间分布的变化,包括柱状图,曲线图和折线图。曲线能看出时间变化的走势,最多分别出现一次。可以用个统计网站的数据用Excel绘图

5比例结构图,如饼状图。适合看分配结构,只适合出现一次

6比较难的:多轴图,三轴坐标图

统计图一份试卷中不要超过4幅图

7景观图:试卷图中没有彩色图,为了保证色盲的公平。不适合多,选择题一个综合题一次,要是有效的作图信息而不要做成点缀

8模式图,原理示意图。如冷锋天气示意图,某地循环生产示意图,可持续发展示意图。试卷中两到三幅。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值要差不多。按照课标的知识模块往下排。但不绝对,要由易到难,一般天文地理的题比较难。

注意事项:仿宋,5号。情景材料:楷体,正式设问:宋体,小四,1.5行距。

图片:在情景材料下方,文字上下环绕型,图名居中,

表:表1:表名(最后不出现表这个字)。表名在表上,图名在图下。

图:不大的时候,文字四周绕排,放最右侧。

在命题的同时就把答案写出来。选择题答案可以先用红色显著出来。但是最后一定要标黑!

命题共3个文档:命题规划,试卷,答案及评分建议三个文档

选择题答案要核查多遍,综合题答案要核查分值。

据悉这种词不要出现,日本当局这种政治言论bu yao chu x

[展开全文]

教学活动:学生主体,成果导向,任务驱动,评价先行。从而形成评-学-教一致性开发工具:试卷,开发量表等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第一位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还要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课程的发展

四大评价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反思性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知识分类(布鲁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自我认知,批判性思维

为了教学而评价,多元智能评价,基于标准的评价,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发展性评价,理性的评价

课程标准是最基本的标准和依据

评价主体是教师,学生自我,同伴之间,是多元主体的评价

评价目标与标准如何确定:

评价内容包括:多种多样

评价方法如何整合应用:最多的是测试法和观察法

评价结果如何呈现和解释:

 

经典测量理论:高考

项目反应理论:PISAli lun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