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如何利用地图开展教学,基本步骤是什么
思考题:如何利用地图开展教学,基本步骤是什么
思考:如何利用地图开展教学及其基本步骤
1.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10%的课时(新增要求)(每学期18周,共36课时,10%用于跨学科学习,所以有3.6课时);地理工具(新增)、教师培训与教研活动(新增)。
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跨学科主题学习——创新导向、地理核心素养——四大目标、地理学业质量——内容逻辑、课程内容结构化——基本标准、地理工具——支撑手段、主动学习——方式变革、地理素养测评——质量检测、教科书数字化——时代召唤、教师培训与教研活动——课程育人的同频共振。
每学期18周,共36课时,10%用于跨学科学习,所以有3.6课时
课程顶层设计
——五学课堂
第一位:立德树人
优势:跨学科主题学习(10%的课时)
立德树人(根本)
跨学科主题学习(最大优势)
学科核心素养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后天教育形成的
最重要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其次:粮食观、可持续发展观、资源观等、
地理学重要的品格、能力:联系观
实践类:社会调查、野外考察
六大维度十八项要素
solo评价结构: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拓展抽象结构
后四个分别对应四个核心素养的水平层级
国际地理教育联合会-最高级地理教育协会
地理教育国际*-朱雪梅
美国地理课标-具有较好的继承性与衔接性
核心素养是通过后天教育而来的
地理学应该形成的观念: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环境观、粮食观、资源观
必备品格:联系观、差异观、克服困难、不畏艰险
地理实践力包括: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地理实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
文化基础是最重要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地理核心素养两者之间是包容关系。
内容要求比地理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更高
solo评价法:五个层级
1.前结构(完全不知道)2.单点结构(从单个要素中去理解)—学业质量的水平一3.多点结构—水平二4.关联结构—水平三5.拓展抽象结构—水平四
地理教育国际*文章阅读
附录一和附录二要课后下去背诵
地理学的正确观念:
1. 人地协调观(核心中的核心)
2. 可持续发展观
3. 正确的资源观
4. 粮食观
5. 环境观
6. 生态观
地理学需要必备的品格:
1. 野外考察
2. 社会调查
3. 地理实验
地理所需要的能力
1. 综合思维
2. 区域认知
3. 阐释问题的能力
地理核心素养:四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个方面、六个维度、十八个要素)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内容要求”更详细,教学设计依据“内容要求”
“学业质量”设计了四个等级
学习要解决问题,要有真实的情境
SOLO分析评价法:①前结构②单点结构(水平一)③多点结构(水平二)④关联结构(水平三)⑤拓展抽象结构(水平四)
前结构
单点结构——水平一
多点结构——水平二
关联结构——水平三
拓展抽象结构——水平四
1. 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最重要、基本价值观念)、地理实践力(黄山实习等)、综合思维(偏向思维,基本思想和方法)、区域认知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思考其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包容/交叉/并列——包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顶层的、多学科的,包含学科核心素养,也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p7:记忆重点(附录1、附录2)
内容要求:比学业水平要求更详细,写教学设计很重要的依据。
3. p11 思维结构评价:SOLO——前结构、单点结构(水平1)、多点结构(水平2)、关联结构(水平3)、拓展抽象结构(水平4,几乎没有)。
地理学的重要观点:人地协调观(核心)、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粮食观、知识观等等
思维结构评价:solo分类评价法(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拓展抽象结构)
一、地理核心素养
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地理要培养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正确的资源观、粮食观等
品格:整体、差异与联系
能力:观察、记忆、分析、综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最重要:文化基础
思维结构评价深入SOLO,分为五个层级:无结构(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拓展抽象结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容地理核心素养,也相互促进
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新特征
一. 创新提出四大地理核心素养
1.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基本价值观念)、综合思维(基本思想和方法)、区域认知(基本思想和方法)和地理实践力(基本活动经验),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地理学要培养的观念: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粮食观,生态观,整体观,差异观
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林崇德):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人文沉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全面发展的人⭐
日本21世纪型能力,美国21世纪技能
二. 新增课程结构与学业质量标准
1.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是抽象化的总体要求;
2. 地理学业质量水平是以学科核心素养表现水平为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3. “内容要求”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4. “学业要求”解决“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5. “学业质量”将“程度”按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为四个等级。
三. 强调“教—学—评”一体化
1. 教学过程注重基于真实情境解决问题。
(简单熟悉/给定简单/给定复杂/现实情境)情境→深广度(简单分析,借助他人;多个分析,与人合作;解释论证,合作设计;综合分析,独立设计)
探究性学习就是用真实世界的资料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2. 情境水平与行为动词的对应关系
水平1:简单熟悉的情境——简单辨识/辨析;简单分析少数几个要素;借助他人帮助、初步观察、设计简单实验。
水平2:给定简单的地理事象——自主辨识;简单分析多个要素;说明、解释、归纳;与他人合作、深入观察、设计实验等。
水平3:给定复杂的地理事象——分析、说明、解释、筛选资料、论证;与他人合作,设计和实施较复杂的实验和考察方案等。
水平4:现实中的地理环境——综合分析、说明、解释、归纳、评估、评价、提出建议独立设计科学的实验和考察。
四. 更加重视地理实践力培养
1. 地理实践力分为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一部分是上升为情感上的品格,另一部分是在实践中最必不可少的行动能力。
2. 实践活动中应具备由行动能力内化的情感品格,表现为地理野外活动中的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性、勇气与毅力等。
3. 地理实践行动能力包括三个方面: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实施活动方案,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拓展1:地理教育国际*(2016)
拓展2: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2012)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新标准的十大亮点
1. 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
2. 跨学科学习——课程育人的创新导向
(1) 概念: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
(2) 意义: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师生共同发展。
(3) 组织: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包括制定学习目标、选取学习主题和内容、选择学习形式、选定学习场所、开展学习评价等环节。
(4) 课时: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容量不少于本课程总课时的10%。
(5) 原因: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强调对受教育者心智的培养,是对世界的理解,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如何友好地与世界相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充分体现地理学科性质;初中地理教学研究的新课题。
(6) “地理+N”课程统整
① 广义理解: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地理教学不可能脱离其他学科而独立存在。
② 狭义理解:基于特定探究性主题而开展,超越地理知识逻辑,聚焦真实世界的现象或问题,统筹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确立围绕主题的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资源与教学评价各个环节,以实现课程内部诸要素在跨学科方式下的有机统一,指向核心素养培养,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7)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策略:找寻依据;确定目标;设置活动;开展成果表现性评价。
(8) OTE-RGMA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确定目标Objected-acquired;强调任务驱动Task-driven;评价标准前置Evaluation criteria;资源统整Resource integration;任务实施指导Task implementation guidance;多元化融合学习Multiple integrated learning;项目学习成果评价Achievement evaluation。
3. 地理核心素养——课程育人的四大目标
(1)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地理课程中的具体化;四大地理核心素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2) 四大核心素养:地理知识;地理方法与技能;地理观念
① 人地协调观(正确价值观):初步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和工具,面对世界、中国、家乡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做出初步的分析和评价;能够立足家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② 综合思维(思维方式和能力):初步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由地理要素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自然、人文特征及其时空变化特点;初步形成从地理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初步具备崇尚真知、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的科学精神。
③ 区域认知(思维方式和能力):初步理解地球上有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特征,不同区域之间会产生联系;能够运用多种地理工具获取区域信息,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初步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看待和分析区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增进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④ 地理实践力(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初步了解实验、调查、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能够在真实环境下,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的状态,尝试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增强信息运用、实践操作等行动能力;能够养成在实践活动中乐于合作、勇于克服困难等品质。
4. 地理学业质量——课程育人的基本标准
涵义:
(1) 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应核心素养要求。
(2) 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3) 是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指导作用。
(4) 初中地理学业质量未分出不同的水平层次。
5. 课程内容结构化——课程育人的内容逻辑
(1) 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空间尺度顺序。
(2) 以认识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要线索。
(3) 将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的运用贯穿学习全过程。
(4) 确立五大内容主题(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
6. 地理工具——课程育人的支撑手段
(1) 地球仪
(2) 地图
(3) 其他工具:地理模型、实验工具、考察工具、观测工具、应用软件、*教具。
7. 主动学习——课程育人的方式变革
(1) 课程理念: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2) 教学建议: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整体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要聚焦重点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 以项目式学习原理进行大单元设计:驱动性、情境性、实践性、合作性、融合性;PBL,UbD;提出有现实意义的学习项目→设计研究方案→引入知识原理与学习素材→开展项目探究活动→展示项目研究成果→交流与评估项目质量→改进与完善项目成果;
8. 地理素养测评——课程育人的质量监测
(1) 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命题/命题原则/命题规划/题目命制→命题立意/情境创设/任务指向/评分标准)→启示(考察核心素养/设计命题规划表/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加开放性试题)。
9. 教科书数字化——课程育人的时代召唤
(1) 混合式教学是未来学校教学组织的理想模式。
(2) 数字教材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多媒体资源载体。
(3) 尝试研制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教科书。
10. 教师培训与教研活动——课程育人的同频共振
研训一体化
(1) 六定原则:定主题;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责任人。
(2) 六类形式:以课例为聚焦的行动型教研;以问题为中心的解惑型教研;以项目为驱动的任务型教研;以试题为素材的评析型教研;以讲座为载体的交流型教研;以课题为抓手的探索型教研。
11. 教学改革原则
(1) 原则1:坚持学生中心。
(2) 原则2:坚持任务驱动。
(3) 原则3:坚持线上线下融合。
(4) 原则4:坚持跨学科融合。
(5) 原则5:坚持素养导向。
01——立德树人
02——突出两个学科的科学价值(地理学本身的特征、教育学)
03——和社会发展形势相结合
04——量尺功能
(1)确定教学目标:(目标是起点也是终点)关系到评课,是思考的逻辑起点。
教学目标:
①教与学的内容;
②教与学的方法;
③教与学的情趣——培养学生价值观
(2)选择教学方法。(所花时间最多)
(3)评价教学质量。
(4)编写地理教材。
第二节 我国地理课程标准的发展史
一、百年地理课程标准与大纲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课程标准 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在2017版
二、改革开放以来标准与大纲的特点
1978-1990年的恢复期:
现代主义思潮下地理教学大纲强调双基培养
·教学大纲框架体例稳中微变
·教学目的强调地理“双基”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
1991-2000的寻变期:
科学主义理论主导下地理教学大纲突出正确人地观培养
·教学大纲框架体例变化明显
·教学目的重视能力与观念培养(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正式提出)
·教学方法在反思中走向多元
2001年以来的创新期:
人本主义理论主导下地理课程标准突出全面素质培养
·教学大纲框架体例全新重构
·从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方法以模式创新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