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标准化
基于标准(经验cuo)的教学
教育标准化
基于标准(经验cuo)的教学
一、地理课程标准的涵义
(1)指导地理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2)规定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技能及地理科学观念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标准
二、地理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具有的价值和功能
(1)政治价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民族特点及文化自信;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2)科学价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研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与规律;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3)社会价值:渗透正确人地观与发展观培养;强调学习内容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关注美丽中国与生态安全建设
(4)工具价值:明确课程目标与课程理念;规定教学内容要点;提出教学、评价及资源开发建议
地理课标: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学质量、编写地理教材
2022年版课标有哪些新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课时数减少,对课程的重视程度降低。
恢复高考之后,才开始重视地理。
新课程改革国家对地理课程改革的设置于物理生物等等课程设置是完全一样的。
但到学校一定会发现地理是最不重视的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历史变化过程
1.教育改革的恢复时期(1978-1990):现在主义思潮下地理教学大纲强调双基培养
此时期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地理教学大纲的主要任务是摆脱*对地理教育的破坏,恢复与建立现代化地理教育体系。强调双基的培养,体现出开发智力、培养技能和进行正确地理观念教育的积极导向。
2.教育改革时期:科学主义理论主要到地理教学大纲突出正确人地观培养
此时期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的核心思想,可持续发展是地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此时期课程改革大纲改变了地理知识繁、难、偏、旧的问题,更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世界观的培养。
3.教育改革的创新时期:人本主义理论主导下地理课程标准突出全面素质的培养
此时期提出了三维目标,提出了地理四大和学科核心素养,更重视育人功能的发挥以及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地理基础教育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改造探索时期(1949-1956)、削弱萎缩时期(1957-1976)、恢复发展时期(1977-2000)、改革深化时期(2001-至今)。 (一)师法苏联的改造探索时期(1949-1956 ) 我国地理基础教育改造探索时期 这一阶段地理教育改革重要任务:“改造旧课程”和“探索新课程” 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前苏联经验,建设新*主义教育” 特点:一是课程体系仿照前苏联设置。初中开设自然地理,世界地理开在中国地理之前,且以自然地理为主,高中开设中、外经济地理,知识难度偏高。二是课程开设年限较长,课时较多,是我国普通中小学地理学习年限较长、课时较多的时期之一。三是当时地理教育的任务主要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地理教学中的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同时加强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及劳动观点的教育。 (二)遭受重创的削弱萎缩时期(1957-1976 ) “削弱阶段”和“停滞阶段” 建国以来我国地理基础教育发展史上的低谷时期 特点:一是地理课程被大量削减,包括删减课时、精简教材内容、停开部分地理课程等。二是1958年教育大革命掀起,各地纷纷开展地理教学改革试验,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本开展“现场教学”。三是为了响应当时“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地理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政治与生产相结合,结果在实施过程中方向走偏,导致地理课变成了时事政治课、劳动技术课,降低了地理课的科学性。 教育秩序混乱,中小学地理教育完全停滞甚至倒退,地理基础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创伤。 (三)跌宕起伏的恢复振兴时期(1977-2000 ) 地理教育的恢复振兴时期 特点:一是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重建。初中、小学和高中的地理课逐步恢复。二是1993年后地理高考取消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出现了建国以后的第二个低谷时期,引发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深深忧虑,也促使地理教育界对自身学科的地位、功能与价值进行了深刻反思。 (四)开拓创新的改革深化时期(2001-至今) 标志性事件:课程标准的颁布 特点:“高速”和“创新” 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昭示着“立德树人”将成为地理教育的根本任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将成为今后地理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总体看,此阶段地理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地理新课程体系;改变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面向生活,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突出地理课程的实用性、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理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小学部分:
1986年 全日制小学地理教学大纲纲领性文件
中学部分:
1978年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0年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6年 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1988年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1年 中小学地理学科国情教育纲要(试用)
1991年 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初稿)(摘录)
1992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
1994年 关于印发中小学语文等23个学科教学大纲调整意见的通知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的调整意见
1996年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2000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2000年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新课改以来)
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3年3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2011年12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2018年1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不同阶段特点:
1978-1990年的恢复期:
现代主义思潮下地理教学大纲强调双基培养
教学大纲框架体例稳中微变
教学目的强调地理“双基”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
1991-2000的寻变期:
科学主义理论主导下地理教学大纲突出正确人地观培养
教学大框架体例变化明显
教学目的重視能力与观念培养(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正式提出)
教学方法在反思中走向多元
2001年以来的创新期:
人本主义理论主导下地理课程标准突出全面素质培养
教学大纲框架体例全新重构
从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方法以模式创新为主导
一.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
1.指导地理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2.规定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技能及地理科学观念
我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70年:行动、成就与展望
一. 建国70年来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行动路径
1. 师法苏联的改造探索时期 1949-1956
《小/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
Basis: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
(1) 前期:改造旧课程,破旧阶段
(2) 后期:探索新课程,立新阶段
特征:课程体系仿照前苏联设置;课程开设年限较长,课时较多;地理教育的任务主要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地理教学中的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同时加强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劳动观点的教育。
2. 遭受重创的削弱萎缩时期 1957-1976
(1) 前十年:削弱阶段
(2) 后十年:停滞阶段
特征:地理课程被大量削减;1958年教育大革命,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形式多样;响应教育方针,突出政治与生产相结合(走偏)。
3. 跌宕起伏的恢复振兴时期 1977-2000
(1) 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重建(转机):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多本期刊
(2) 1993年后地理高考取消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
4. 开拓创新的改革深化时期 2001至今
第八次课程改革
特征:高速、创新
宗旨:素质教育;联系实际;面向生活;突出实用性、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二. 建国70年来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
1. 地理教育理念:强化双基→核心素养培育
以生为本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
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 地理教学方法:师本讲授式→生本探究式
3. 地理教科书编制:关注事实性知识→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多元化呈现
4. 地理教学评价:单一的测试性评价→多元的发展性评价
命题:知识立意为主→能力立意为主
“以学论教”;评价方式多元化
5. 地理教育科研:单一的扁平化研究→系统的立体化研究
地理教学法→地理教育学
三. 对地理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1. 立足地理教育本质提升学科价值认同感
2. 立足学生终身发展转变地理教学理念
3. 立足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地理教学模式
4.立足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地理教学评价方式
5. 立足学理研究提升地理教育科研水平
一. 行动
1. 振兴时期: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重建(1978-1992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改革开放振兴地理教育。改革主要进行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恢复重建。1981年,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成立进一步推动地理教育研究。
2. 回落时期:取消地理高考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1993-2000年)
高考改革,取消地理高考,使用必修选修进行可持续发展。反思过后,经地学界领头人物呼吁,重回高考行列。
3. 创新时期: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地理教育深化发展(2001至今)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施行素质教育,从理论迈向实践,突出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在全国不同省市从试点到全面实施推进。2017年新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标志进入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新时期。
二. 成就
1. 研究内容:扁平化→立体化
⭐高速&创新
2. 教育理念:强化双基→核心素养培养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关注地理对认知的价值→对生活的价值;地理知识能力培养→科学人文素养培养;关注知识能力达成→学生探究体验和科学方法掌握;双基→核心素养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主导→启发式主导
⭐素质教育——自主能力培养
⭐以生为本:案例教学、问题解决、小组合作、实验模拟
4. 教科书:“国定制”“一纲一本”→“审定制”“一标多本”
降低难度、减少容量、合理配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课文、图像、练习无明确界限。
课文:叙述式&活动式——文字叙述、图像展示、资料链接
5. 教学评价:单一测试性评价→促进成长的发展性评价
知识立意→能力立意
统一高考,分省命题
三. 展望
1. 核心素养培养——首要任务
⭐“素养本位”
⭐地理实践力
2. 考试评价制度——关键任务
过程性+终结性
“教-学-评”融合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改进将成为趋势
3. 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探索——开拓任务
线上学习(基于互联网)+线下研讨(学校传统教学)的混合教学
开发在线平台,探索混合模式,帮助高效率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改革40年:历史嬗变与价值诉求
一. 历史嬗变
1. 教育改革的恢复时期:现代主义思潮下地理教学大纲强调双基培养(1978-1990)
(1) 1978、1980:详列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总论与分区地理教学内容,重视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政教育,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
(2) 1986、1988、1990:强调“双基”教学,正视人地关系,要求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增加乡土地理。高中培养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全球观,强调环境教育中地理的功能,开设选修课。
2. 教育改革的发展时期:科学主义理论主导下地理教学大纲突出正确人地观培养(1991-2000)
(1) 1992:要求教学目标,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 1996:“可持续发展”成为出发点和归宿。
(3) 2000:改变地理知识繁、难、偏、旧的问题。
重视地理知识与地图能力的培养,强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强化科学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全球观、情感观、价值观,重视地理人文价值趋向。
3. 教育改革的创新时期:人本主义理论下地理课程标准突出全面素质培养(2001至今)
2001、2003、2011、2017: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大幅调整课程内容,重新构建体系框架,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调整学习方式。
“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17: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二. 价值诉求
1. 政治价值:地理课程标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2. 科学价值:地理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心智结构特点,突出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
3. 社会价值:地理课程标准渗透正确人地观培养,强调学习内容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4. 工具价值:地理课程标准通过资源建设、教学及评价建议,指明课程实施的方向与标准
三. 当下应用问题与思考
1. 问题——地理课程标准价值未得到充分利用(使用频度低)
原因:课程标准研制者站位高,富有理想主义色彩;一线教师更加关注教科书,带有经验主义倾向。
2. 思考——提升地理课程标准应用意识及能力的建议
(1) 开展地理课程标准的专项培训,提升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同感。
(2) 进行地理课程标准的案例式解读,指导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标准。
(3) 结合校本需求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赋予课程标准生长的空间。
地理课程标准的涵义:
指导地理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规定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技能及地理科学观念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标准
地理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的价值与功能:
价值:
1.政治价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民族特点及文化自信、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2.科学价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研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与规律、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3.社会价值:渗透正确人地观与发展观培养、强调学习内容的生活性与实践性、关注美丽中国与生态安全建设;
4.工具价值:明确课程目标与课程理念,规定教学内容要点,提出教学、评价及资源开发建议;
功能: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学质量、编写地理教材。
第1章第2节我国地理课程的设置与演变笔记
(1)新中国成立:效仿苏联。
(2)*时期:课程全面停止,地理课程形同虚设。
(3)恢复高考后:(中学地理和世界地理、系统地理)重视地理,除语数外的六门学科完全等同。
(4)新课程改革:地理教育迎来春天。
答:不能。(思考高中和本科之间的课程衔接)
现代地理学:研究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过程:区域学习——系统学习
研究重点:2000年第八次课程改革最新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标志第八次课程改革正式开始。
钟王之争(了解)——钟启泉win(能力)(华东师大)、王策三(知识)(北师大)。钟启泉的接手——崔允漷。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比较大的问题:理论均来自于西方国家,何时能够形成我国的教育理论?
理念、目标、内容、方式、评价
中国地理课程的设置与演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
*时期取消地理高考
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
新课改之后深化发展
第八次课程改革:
1.改革的六大目标亮点:学习范式的改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2.初中课标三个版本
高中课标两个,现在主要应用17年课标
3.
课时的合并?——教育改革的差别
李旭旦——人文地理学复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八次课改开始
亮点:接受式→自主、合作、探究
南北之争:钟启泉
王策三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理念、目标、内容、方式、评价
新中国成立之后,地理学科的课时数逐渐减少,可见对地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内容上的变化是从区域地理的学习转变为系统地理的学习。
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普及并不是重点传授专业知识。初高中的学习是为大学所学任何知识打基础。
2000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
改革的六大目标的最大目标: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双基培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地理学科的重视越来越弱(课时越来越少)
最新的高考改革制度让地理迎来了春天
不存在高中和大学的衔接教学,高中提倡的是普及教育,是为了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地球科学是由地质学演变过来的
人文地理复兴的旗手是李旭旦先生
系统地理是地理要素的各个方面
内容方面的学习是从区域地理的学习改为从人地协调观为核心的学习
绿皮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第八次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改革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改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人生来平等
双基培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知识和能力都重要,但是人工智能的兴起让知识更加的重要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我国地理课程的设置与改变
一. 1949年以来地理课程发展简史
(一)初中
1. 新中国成立初期
(1) 1949-1952:中国地理 2+2+2 = 6
(2) 1953-1957:自然地理 3+世界地理 2/3+中国地理 3/2 = 8
2. 探索教育改革时期
(1) 1958:地理 3+2+0 = 5
(2) 1959-1962:地理 3+2+0 = 5
(3) 1963-1965:中国地理 3+0+0 = 3
(未合并原因:表明课程大纲的更改)
3. 文/革时期
1966-1976年:地理 (0-2)+0+0 = (0-2)
4. 恢复与发展时期
(1) 1977-1980:中国地理 3+世界地理 2+0 = 5
(2) 1981-1993:中国地理 3+世界地理 2+0 = 5
(未合并原因:表明课程大纲的更改)
(3) 1993-1997:地理 3+2+0 = 5
(4) 1997-2001:地理 2+2+0 = 4
5. 新课程改革时期
2001-2018:地理 2+2+0 = 4
(二)高中
1. 新中国成立初期
(1) 1949-1951:中国地理(自然) 2+中国地理 2+外国地理 2 = 6
(2) 1952:自然地理 3+外国地理 2/3 +0= 4/5
(3) 1953-1957:外国经济地理 3+中国经济地理 2+0 = 5
2. 探索教育改革时期
(1) 1958: 0+经济地理 3+0 = 3
(2) 1959-1962:0+0+0 = 0
(3) 1963-1965:世界地理 3+0+0 = 3
3. 文/革时期
1966-1976年:中国地理 3+世界地理 2+0 = 5
4. 恢复与发展时期
(1) 1977-1980:0+0+0 = 0
(2) 1981-1989:0+系统地理 2+0 = 2
(3) 1990-1995:0+系统地理 2+区域地理(选修) 3 = 3(不含选修)
(4) 1996-2002:系统地理 3+人文地理(限定性选修)1+中国区域地理(限定性选修)=3(不含选修)
5. 新课程改革时期
(1) 2003-2017:地理必修 6+地理选修七选二 4 = 10
(2) 2017-2018:地理必修 4+地理选择性必修 6+地理选修九任选 = 10
二. 改革开放以来地理课程的发展
1. 振兴时期:恢复高考后地理教育的拨乱反正(1978-1992)
2. 回落时期:取消地理高考引发的学科价值反思(1993-2000)
3. 创新时期: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育的深化发展(2001至今)
三. 基础教育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1. 2000年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启动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研制;2001年初中地理新课程试点实验;2012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正式版实施;2017年高中新课标发布,确立学科核心素养;2018年新课标在部分省份实施。
2. 进程:2004-2012。
3. 改革内容
(1) 教学理念:教师立场的知识传导→学生立场的能力养成
(2) 教学目标:掌握知识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提升地理科学素养与强化可持续发展观为主
(3) 课程内容:以区域特征描述为核心→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
(4) 教学方式:传授式为主导→探究式为主导
(5) 教学评价:测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接受式学习(讲授法、谈话法)→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
4. 钟(钟启泉-华东师大)王(王策三-北师大)之争(南北之争):知识和技能哪个更重要?
崔允漷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四. 深化高考综合改革
1. 考试科目形式:“3+1+2”,原始分+原始分+赋分制度。
2. 招生依据: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人文地理复兴的旗手:李旭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发布标志着第八次课改开始
六大目标的亮点:接受式学习转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钟启泉(华师大)——能力——win
王策三(北师大)——知识
兴趣教学——斯宾寒——《什么知识最有价值》